关税谈判本来是技术活,可到特朗普这儿,就成了大动作大节奏的表演。
7月初,美国白宫突然加快节奏,特朗普对外宣布:除中国之外,所有与美国谈判的国家,如果在7月9日前不能达成协议,就等着迎接高关税。
·特朗普表示不会考虑推迟7月9日上调关税的最后期限
事情突然紧张了起来,原因之一是谈判窗口已经非常有限。
90天缓冲期早在4月9日开启,现在已经所剩无几。
这90天,本来是特朗普给出的谈判“宽限期”。
他说,只要各国表现得够“诚意”,可以和美国达成新的关税协议,就能暂时豁免惩罚性关税。
但事情没有按这个剧本发展。
不仅谈判进展缓慢,连特朗普的态度也开始大变。
最开始,白宫官员还暗示,可能延长期限到9月。
但转眼之间,特朗普话锋一转,说“没有必要再延长”。
这种说法变化,搞得很多国家措手不及。
尤其是日本、欧盟、印度等,还在为汽车、农业、技术产品的细节拉锯。
现在他们突然发现,时间可能根本没他们想的那么充裕。
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
在整个75国名单中,中国并没有被列入缓冲期豁免对象。
反而是唯一被特朗普单点出手的国家,关税145%当场生效。
可没想到,这个最早“挨打”的国家,却成了最早摆脱风险的国家。
在今年5月,中美在日内瓦达成一项协议。
双方同意互相取消91%的加征关税,剩下的24%暂停90天,时间从5月12日开始计算。
这是目前美国所有贸易谈判中唯一一个“互降”的协议。
其他国家即便也获得了缓冲期,但那只是美方单方面暂缓,根本没有对等安排。
更重要的是,中美是在WTO框架下谈的。
而75国的缓冲期,是特朗普政府单边设定,没任何多边机制约束。
这种差别不只是程序层面的,而是反映出谈判筹码的真实差异。
特朗普政府为什么愿意给中国这样的“特例”?
有分析说,中国这次出手又快又准,抓住节奏,早早稳住了局面。
可其他国家还在那儿拖拖拉拉、算计来算计去。
结果一来一去,形势就开始往不利的方向倾斜了。
中国本来是最早被征税的,反而成了现在唯一暂时“脱险”的国家。
反倒是其他国家,还在悬着一口气。
特朗普的政策不止一次变来变去。
7月1日,他还在说“我们可以延长缓冲期”,到7月3日,又说“没必要再给时间”。
贝森特表示,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协议有望在9月1日前完成
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说法也一样,前后相差不小。
在6月份,他还对外界暗示,可能延长谈判时间到9月。
但到了7月初,话锋改为“最终决定由总统掌握”。
这种反复其实不算意外,背后有套路。
不是政策乱了,是故意这么搞的。
特朗普团队就是要制造不确定,让各国摸不清底牌。
你以为还有两个月,他们就吊着你不表态。
刚想松口气,他突然一句话翻盘,说不延了。
这就是典型的谈判技巧,心理上的一压一放。
各国代表被搞得团团转,一边想拖时间,一边又怕突然挨一记高关税。
这种模糊信号,逼得各国在最后阶段必须表态。
不止是谈判策略,背后还有财政因素。
“大而美法案”作为一项财政刺激法案,需要通过国会这一关
美国正在推动一项叫做“大而美法案”的财政刺激计划。
这项法案主要包括对高收入人群减税、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内容。
但减税之后,政府财政收入缺口不小。
特朗普急需找一笔钱,补上这个窟窿。
关税就成了最直接的财政工具。
财政部长贝森特于4月公开提出,如果对这75个国家平均征收20%关税,每年可带来约6000亿美元税收。
这笔钱基本能覆盖“大而美法案”的初期财政缺口。
因此可以理解,特朗普在7月初频频释放强硬信号,实际上是为国内法案“开源”。
对他来说,与其到国会去要预算,不如从别国手里收税。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缓冲期突然“不延了”,为何其他国家“都得谈妥”。
别人交关税,美国才有钱减税,这事儿是一整套连着走的。
对其他国家来说,这种里外一起下手的操作,确实不好招架。
他们不知道美方下一步是继续谈判,还是直接出手。
而日本,成了典型“靶子”。
据金融时报报道,2024年,日本对美出口总额约21万亿日元,其中28%来自汽车行业。
汽车关税一直是日美贸易谈判的焦点。
日本希望美国豁免汽车关税,但特朗普多次明确表示,这一部分“不会取消”。
甚至不排除将对日本整体商品征税提高到30%-35%。
在日本横滨港停靠的出口汽车 路透社
而此前,日本也因粮食短缺问题引发与美方的新一轮摩擦。
美国开口让日本多买点美国产的大米,日本那边却一直不怎么搭理。
这来来回回几次,结果就是日美谈判越来越卡壳,迟迟谈不拢。
不仅如此,美国还要求日本增加国防预算,理由是“共同承担地区安全成本”。
这种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施压,让日本左右为难。
到7月初,距离特朗普设定的最后期限仅剩几天。
谈判桌上的各国纷纷加快节奏。
印度开始重新修改部分农产品关税表,试图换取美方好感。
欧盟则释放信号,愿意在高科技领域进行让步。
加拿大率先做出调整,暂停征收数字服务税,换取短期关税豁免。
但无论是哪一国,都没能像中国那样获得对等安排。
从国际金融组织的反馈来看,形势也不容乐观。
国际清算银行已经发出连续三次风险警告。
他们指出,全球贸易壁垒的突然上升,可能引发新一轮输入型通胀。
特别是美国若全面开征关税,商品价格上行风险将大幅增加。
澳大利亚工业部也在月度报告中明确写道:贸易摩擦风险加剧,预计未来两年矿业和能源出口收益下滑。
德国企业界则开始动用应急基金,来应对出口市场可能恶化的局面。
全球化这根链子拉得太紧,一边一动,另一边就出问题。
偏偏这时候,特朗普政府还整些模棱两可的招数,让局势更难判断。
市场最怕的,就是这种说不清、摸不准的局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