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播出至第10集。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剧作品,我在对该剧的首篇剧评当中,已经阐释了个人看法。在肯定它非常优秀的前提之下,我想和编剧商榷一些个人看法。在13日的剧评文章当中,我和编剧商榷,对于辞职的老师们,是否可以避免“丑化”和“脸谱化”的创作处理方式。在今日的文章当中,我则想和编剧再商榷,在处理民营企业主们的捐款的事情上,是否应该避免“丑化”和“脸谱化”的创作处理方式。

《山花烂漫时》第9集和第10集的剧情内容,用了两集的剧情时长,讲张桂梅老师去找各位民营企业家们捐款,如何碰壁,如何机智化缘的事情。这部电视剧是23集,用了两集的时长来讲民营企业家们答应捐款,却总是捐款不到位的事情,多少有些浪费剧情时间了。这部电视剧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来,是多少年积累下来的真实内容,按理说,用电视剧的方式是讲不完的,不知道为什么,浪费了两集的内容,讲民营企业家们的捐款不到位故事。

从创作技法上来讲,一个比较简单的创作技法便是,要塑造一个正派角色,就用很多个反派角色去衬托。当然,这是非常粗浅的创作技法。我感觉,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在塑造张桂梅老师正面形象的时候,是不是走的便是这个路线,塑造几个坚持不住理想的老师,塑造几个言而无信的民营企业家等等?

用这种技法来讲故事,当然可以衬托出正派角色的正直善良正能量,但是,这种技法也有自己叙事单薄的一面,缺乏有效的辩证思考性。在剧情当中,这些捐款与尚未捐款的民营企业家们,颇有一些被丑化和脸谱化的意思。编剧在塑造创作这些剧情内容的时候,是否应该加入更多的辩证思考内容呢?

当下的剧情,是讽刺这些民营企业家,酒桌上夸下海口,第二天就不认账。这种讽刺,当然可以收获观众们的情感认同——这批人,真坏,张老师真好。但是,这种剧情,无法为观众们提供更多的辩证思考的空间。比如说,民营企业家捐款的事情,捐,是值得歌咏的,不捐,也是人家的个人选择,不应该被讽刺。

我想,如果原型人物张桂梅老师来讲这个事情的话,可能更多的是对于那些捐款的民营企业家们的感谢,而不是像电视剧当中这样的讽刺。这些人,是没有必然捐款的义务的。他们愿意拿出钱来资助女高,是他们道德高尚的表现。基于此,在《山花烂漫时》这部电视剧作品当中,是不是应该多表扬这些愿意捐款的企业家,而不是揶揄他们,讽刺他们呢?

作为企业经营者,他们的本职是把企业经营好,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依法依规向员工们发放工资和相关福利待遇,严格遵守劳动法规定,依法纳税等等。他们违背了这些,需要被抨击。在这些之外,他们不愿意给女高捐款,真的不应该被揶揄一下子。这就好比是,编剧老师是否把自己的《山花烂漫时》的剧本费捐献给了华坪女高呢?

正常的叙事则是,捐款的,值得赞誉,多讲一些愿意捐款的典型出来,不愿意捐款的,则是人家的个人选择,真的不能去批评、揶揄和讽刺。只要企业家们依法纳税,其实就是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了。

与之相对的,则是《山花烂漫时》在县财政的叙事上,失之于浅。这个县财政,是否可以支撑女高的日常开销,这是电视剧作品当中没有正面讲清楚的。比如说,是否可以写几个桥段,县财政会议上,把这个县的整体税收数字讲一下,然后把这些税收的花销也讲一下,通过具体数字的方式,告诉观众,县财政能够支持给女高的钱款是多少。在具体的数字当中,观众们也就可以清楚了解到,资金缺口是多少,县财政有没有减少其它花费的办法来支持女高了。

《山花烂漫时》已经播出的剧情当中,多次多角度呈现女高有巨大资金缺口,无法维系。但是,具体有多大的缺口,县财政税收多少,怎么分配的,为何无法更好支援女高等等,都没有讲。这就把主体概念模糊掉了。剧情当中,光说民营企业家们不愿意捐钱,就显得剧情单薄,缺乏更好的说服力了。

我感觉,在影视剧创作当中,不能为了呈现主角的好,就努力搞出很多脸谱化的“坏人”来,这么做,就缺乏写实剧的深度了。(文/马庆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