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终极秘史,一妻一女一布鞋

一、创业:营养娃哈哈,小儿变花花

上世纪80年代有很多公司做保健品,比如太阳神口服液、花粉营养液、排毒养颜胶囊中华鳖精…… 宣传的功能有提神醒脑,清洁肠胃,美颜等等。最初筹建的校办工厂叫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为杭州保灵公司代加工花粉,由上城区国资委借款14万并提供场地和设备。

老宗,那时候还是小宗,确实是“白手”起家的。1988年,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在浙江医科大学营养学系朱寿民教授指导下开发出第一个自有产品,就是“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以前的笔记中提到过自得琴社的叶力嘉就是毕业于营养学专业的,他们的论文……此处省略1万字,两个字代替:愚昧。刚打开国门,没见过世面。

娃哈哈取名来自于儿歌,宣传词比较特别:“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当时在杭州地区家喻户晓。意思就是能够增加胃口,调理肠胃,促进营养吸收。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是在营养液里添加了激素,当然能促进胃口,同时也有很明显的副作用,但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是不用详细标明成分的。其实此类所谓的研发就是从国外已有的研究结果当中找出有用的部分,在国内的食品安全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打擦边球。

宗利用上城区国资委的背景,强行让上城区各小学订购哇哈哈儿童营养液。然后学校就把这个任务压给家长,家长没有买的孩子就会被老师在课堂上点名,强行摊派,家长不得不就范。当然,杭州其他城区的家长也有些会听信这样的广告词。我妈也是此类产品的信徒——我清楚的记得在我高考期间,她买来太阳神口服液给我补补脑(其实应该补脑的是她)。娃哈哈的销量就这样起来了,并逐步把销售渠道铺向全国,这是娃哈哈的第一桶金,并于1989年改名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

但喝了哇哈哈营养液后,不少孩子小学三四年级就提前发育,而且发胖(不是糖分的问题,这个是营养液,不是大瓶装的饮料,小玻璃管装,要用砂轮割开瓶颈,量很小,也不怎么甜),其他口服液也出现各类问题,这股口服液的热潮几年以后慢慢就退烧了,像太阳神口服液这样的公司后来倒闭了。但只有100余人的小厂娃哈哈在杭州市政府与上城区国资委的主导下于1991年兼并了“亏损”大户,有6万多平方厂房和2000多职工的杭州罐头食品厂,已经羽翼丰满。而杜建英就是在这一年辞职并应聘进入娃哈哈公司的。这个时机是如此准确,以当年杜的浙大高材生和体制内背景,并且专业完全不对口(光学仪器专业),很难用偶然和眼光长远来解释。上城区国资委也是屡次精准助攻却不要分毫回报(把分红无偿借给集团使用,后期甚至几乎没有分红),堪称全球最佳投资方。

二、发展:老宗胃口好,达能被锤爆

1996年,娃哈哈以固定资产投入,法国达能出资4500万美元,成立合资公司,从国外引进大量先进生产流水线,开发出以AD钙奶为代表的营养快线系列,以及主打产品娃哈哈饮用水,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杜凭借其外语能力和娃哈哈集团中的特殊地位,极力促成了这场合资谈判。

1996年至2006年这十年是娃哈哈发展最快的时期。1998年推出非常可乐与洋可乐抗衡成为国内三大可乐品牌之一。2001年推出茶饮料,果汁饮料,形成完整的饮料系列。同时,娃哈哈开始向多元化进军,白酒、奶茶店、儿童牙膏、零售业、教育,甚至在2002年推出了娃哈哈童装公司。2003年,娃哈哈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瓶装饮用水产量超20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2010年娃哈哈宣布进军婴儿奶粉领域,与荷兰皇家乳品公司合作,为娃哈哈代工生产“爱迪生奶粉”。

喝了娃哈哈,胃口就是好——宗庆后的胃口还远不止于此。他开始设立大量的非合资企业(宏盛集团),利用平行业务把合资企业的利润大量转移到宏盛集团,逐步掏空了合资企业。这种手法其女儿深得真传,后来也是发扬光大,用来掏空国有资产。2006年,达能公司开始发现问题的严重性,遂提出要独资收购合资企业,以避免被架空。双方开始对簿公堂。此时宗祭出爱国招牌,声称达能是恶意收购,要侵吞国内市场,挤垮民族产业:“这不是帝国主义时代了,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这与宗后来给自己设立爱国民族企业家”的人设一脉相承。

这时候杜建英的态度很是耐人寻味。此时杜陪大小姐留学,已经在美国生育一对儿女,并在2001年被任命为哇哈哈美国集团的副总,负责开拓海外市场。2003年宗开始为这对儿女设立海外信托基金,2004年大小姐宗馥莉回国任职。宗庆后就是在这期间申请了美国绿卡,但后来发现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太高,遂放弃绿卡。显然此时宗是非常宠幸杜的,但是杜却在达能事件中反戈一击。

这场诉讼战争开始时娃哈哈落了下风,2007年宗庆后辞去合资公司董事长的职位。杜建英却在公开场合指责宗庆后违反合资协议,于是达能集团任命杜建英为合资公司临时资产管理小组的负责人。杜建英在其后的诉讼中,通过自己的证词和提供内部文件,证明宗庆后在没有取得董事会批准的情况下,私自设立了非合资企业,成为达能控告娃哈哈违约侵权”的核心证据。此时,宗馥莉被老宗任命为非合资公司宏盛集团的副总。

2008年是双方密集诉讼的一年,大小姐全面接管宏盛的业务,而杜则逐步退出了核心业务。2009年,达能公司正式败诉,退出了合资企业,杜也随之退出了娃哈哈集团的高层核心。2010年杜与亲妹妹合作成立三捷集团,也就是娃哈哈国际学校,专注于教育产业,完全淡出了一线业务。回过头看,即使作为老三,杜的立场也是不合逻辑的,除非她认为娃哈哈会败诉,她能拿到集团的控制权。有这样的野心不奇怪,但她个人的能力显然不足于支撑这样的局面,其背后必然有更大的人物,后文会详细揭秘。

三、停滞:多元真惨淡,上市却无望

2013年,娃哈哈创下783亿元营收的历史高点,而后其营收大幅滑落:2014年到2018年,娃哈哈的营收收入分别为720亿元、494亿元、455。9亿元、464。4亿元、468。9亿元离老宗设定的千亿目标越来越远。当年三足鼎立的非常可乐,早已不见踪影。白酒,奶茶,童装,精品零售,电子商务平台通通惨败,只能靠几个老产品,特别是娃哈哈饮用水撑门面。宗庆后不再坚持娃哈哈永不上市的诺言,开始积极谋求进入资本市场。但经过达能事件,娃哈哈集团的股权相当混乱,又有宏盛集团这样的体外吸血鬼,多次上市未果。

杭州市中心庆春路与中山中路交叉口有一座九十年代初建的娃哈哈美食城。它对面有一家经营了几十年的潮汕牛肉面,相当美味,所以我记忆深刻。实际上娃哈哈在九十年代初就发行过股票,因为当时的国企改制还未完全落实,所以发行的其实是娃哈哈美食城的股票,但是公开推销的时候都说这是娃哈哈集团的股票,到手就成了“娃哈哈实业”。大约是十元一股,分红很少,近年的分红几乎是零,一直未能上市,以后也永远不可能上市了。很多老杭州人当年上当,所以后来杭州人自己喝娃哈哈的反而比较少。

老宗说的娃哈哈不上市,从来都是虚晃一枪,为的就是设立不收割股民的人设,民族企业家的形象。经常有采访宗庆后的视频拍的就是他穿一双布鞋,自己拎着行李箱坐经济舱,吃着简单的快餐,说自己一年花费不到5万。比如他夹一筷青菜对着镜头缓缓的说:“我觉一个人有个几千万才真正是他自己的,超过这个数字,他吃也吃不完,用也用不完,都是社会的。钱多到一定程度就是个数字,只是体现你的社会价值。要回馈社会,有社会责任感。”于是屏幕前众粉丝感动得痛哭流涕。网上有人评价他是:“老宗人老实话不多”,就看你怎么断句了。如果是这样:“老宗人老,实话不多”,恭喜你,有奖竞猜答对了。

真可谓是:

一分没动赵德汉,胜天半子祁同伟,专学外语陈清泉,爱国品牌娃哈哈。

全文完。

作者:luoliegang,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