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海海东:念好“应急经” 筑牢“安全坝”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崔永焘 报道)“过去最怕不下雨,现在既怕不下雨、又怕下大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乡地处半浅山半脑山地区,曾经“十年九旱”的天气随着高原气候变迁而变得“喜怒无常”,当地以往单纯的“抗旱”工作也随即转变为“防汛抗旱”两者兼顾,因短时暴雨带来的地质灾害隐患也让防汛抗旱工作变得繁重起来。面对各类灾害风险明显上升带来的严峻挑战,海东市各级党委政府努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加快基层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经受住了各种风险挑战和严峻考验,努力为人民群众撑起“保护伞” 。

西山乡政府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修建引流井成功解除地质灾害隐患案例。

逃生路线指引图。

设在西山乡的省级地质灾害监测设备。

互助县西山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孙树明说,过去的西山乡“十年九旱”,为方便人畜饮水,当地群众在山谷中建起了小型水库、涝池等饮水设施。近些年,随着雨水增多,这些小型水库设施变得格外危险,当地的湿陷性黄土地质也随时因短时强降水成为地质灾害隐患。2023年汛期,西山乡刘家沟村的道路因为一场雨发生塌陷和断裂,原本平坦的路面出现两米左右的高差。经过分析,这处地质隐患点原本有山泉涌出,后因村民家都接通了自来水,废弃的泉眼(地下水)和强降水交替作用,导致湿陷性黄土发生滑坡。经综合考量最终乡村两级将泉眼引流至山下,该地质隐患成功排除。

西山乡将防汛抗旱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全面分析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做到高度戒备、科学调度,把各项防汛措施落实落小落细,对各村重点河道、水库、涝池、大型坝明确责任人,压实工作责任,乡汛前检查工作组下沉到各村进行督查指导,紧盯各村防汛工作短板弱项,提出整改措施,走访居住在危险区域的农户,做到各类隐患底数清、情况明。

乡村两级在上级指导下,继续完善《西山乡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西山乡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并要求各村制定相应预案及“一张纸”山洪灾害应急预案,根据村社地形特点绘制转移路线图,标注危险区,确保发生灾害时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转移。乡机关成立由乡民兵应急排、乡干部职工组成的应急抢险队伍,各村成立15至20名精干人员组成的应急抢险救援队并登记造册,确保“拉得出、派得上”,以适应抗大洪、抢大险的需要。

西山乡对各村山洪灾害易发地段及2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重点排查与登记,对居住于危险地段的农户进行针对性防汛及地质灾害安全知识培训,设置危险警示牌、应急避险场所标识牌18处,发放山洪灾害避险明白卡290份。立足实战所需,保证各类防汛物资充足到位,储备库(室)现储备应急物资12类21720件,做到专库存放、专人保管,确保遇到灾情能够及时高效调拨到位。不断加大各类隐患排查力度,严格落实汛期“叫应”“叫醒”工作机制,确保防汛抗旱工作安全有序开展。

互助县西山乡的情况在海东市比较普遍,海东市属内陆干旱性气候,地形多为山区,暴雨、冰雹、雪灾、干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全域范围内面临突发自然灾害的压力较大,且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海东市健全完善“市县乡村点”五级防灾责任体系,实行“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责任制,市、县级领导带头下沉一线,防汛关键期昼夜坐镇指挥,乡镇干部蹲点驻守,村社干部入户动员,广大群众迎难而上,守堤坝、巡沟渠、查工地、排隐患、除风险,结合区域灾情特点和实战需要,推进村(社区)应急能力“六个一”标准化建设。督促指导乡镇组建一支不少于30人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村(社区)组建一支不少于10人的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加大乡村两级“一队多用”救援队伍、“多员合一”网格队伍和村级应急服务站建设力度。

进入汛期以来,海东市根据预警预报信息,迅速启动“叫醒、叫应”两个机制,紧盯“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到哪、如何管”五个关键,及时组织基层党员、驻村干部、民兵、志愿者等力量,“一对一”帮扶群众应急转移避险。海东市应急管理局局长王磊说,应急管理是同时间赛跑、与风险斗争的特殊职业。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中,海东市“因势利导”发挥改革优势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难点痛点,“有破有立”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完善城乡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通过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应急管理系统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动力更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