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 年 9 月 28 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杨深秀、康广仁在北京菜市口就世,史称“戊戌六君子”。六魂归天际,毒日无光,残阳如血。

时年谭嗣同 33 岁,在这 33 年的人生旅途中,求学和变法是其生命的全部。三十三年,如天际流星,短暂而辉煌。 谭嗣同是当得起君子之名的。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时,康有为,梁启超等闻讯而逃。谭嗣同本也有机会逃生,躲过这场杀身之祸,但他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愿作为中国变法流血牺牲第一人。谭嗣同被捕入狱后,谈笑风生,泰然自若,毫无惧色。“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他留给当时国人的强大精神脊梁。

谭嗣同是思想家和理论家。他熟读四书五经,汲取王夫之思想中的民主性和唯物论,融会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自成体系。他所著的《仁学》是当时维新派的政治大纲和哲学指导,也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是行动派。他并没有沉湎在故纸堆里怨天尤人,而是化身行动派,站在维新变法的最前线。在湖南老家,谭嗣同创办时务学堂,引进西方的先进教育经验。他创办南学会,办湘报,积极宣传维新思想。

谭嗣同是豪杰和斗士,素有“剑胆琴心”之美誉。19 岁时谭嗣同便游历大江南北,观察各地风土人情。他熟悉中华经典,又仰慕各类草莽英雄,大刀王武是他一生的挚友。入京后积极推动维新变法,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直至就义牺牲。

更重要的是,谭嗣同并非贫寒出身,而是出自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谭嗣同本可以衣食无忧,平安度过一生,但他却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站到了时代的最前沿。 父亲谭继洵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十分窘迫,后刻苦攻读,终登庙堂。与主张维新变法的儿子不同,谭继洵自言“不欲为天下先”,父子政见不同。

即便是面对自己的顶头上司,晚清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二人也常不和。张之洞推行新政,谭继洵每婉言拒之。 谭继洵虽然思想保守,但他是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国人精神世界的集体代表。但谭继洵为官一生颇多建树,作为一个官员,他是合格的。

谭嗣同被捕后,谭继洵是否加以营救,并无明确记载。但谭嗣同作为谭继洵的长子,此时谭继洵也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从情理推断,他应也做过不少功课和努力。 戊戌六君子的另一位杨锐,是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得意门生和重要幕僚,深得张之洞的器重和信赖。杨锐被捕后,张之洞多方走动,积极营救,先后联络湖南巡抚陈宝箴,顺天府尹陈夔龙,户部尚书王文韶。在六君子被害的前一天,张之洞还急电慈禧大红人、戊戌政变的直接执行者荣禄,愿亲自做保,但都无济于事。 相较于张之洞的声望地位,谭继洵无法与之相比。一代名臣张之洞都无法将杨锐从屠刀下拉出来,更何况谭继洵呢?

谭嗣同死后,谭继洵为谭嗣同做挽联一副—— 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足见一耄耋老人在痛失爱子之时的心境。 1901 年,也就是谭嗣同就义后三年,谭继洵忧惧而死,时年 78 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