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野猪频繁“入侵”

近日,“野猪”成了国内舆论的热点。10月27日傍晚,一头野猪侵入南京南站至紫金山东站间的高铁联络线并与列车相撞,引发停车;一名机械师在下车排障过程中,被临线列车碰撞身亡。

这不是南京野猪的第一次“入侵”,近年来,该物种突袭奶茶店、冲入酒店大堂、撞人伤人的新闻频频见诸媒体。也不仅在南京,国家林草局统计数据显示,野猪目前在我国28个省份有分布,数量约200万头,其中致害省份达26个。

从根本上说,以野猪为代表的野生动物“入侵”的背后,其实是人类“入侵”——林地开发等占据了他们生存与繁衍的空间。而伴随着近年来野生动物保护的加强,他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惧怕也有所减弱,开始调整行为模式,与人类活动空间的重合度加剧。相关调研就显示,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北京雨燕也开始在现代高大建筑和立交桥的孔洞或缝隙中筑巢”。

如何处理这种“空间重合”,从政府到大众也在持续摸索。2020年“云南野象群集体迁徙并返回”事件,就是一个保护与防御并行的优秀案例。彼时,政府部门采取了为大象建“食堂”、修建防象围栏、开展监测预警、为群众购买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等手段,使得此次野象迁徙顺利完成,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能力与态度。

而“野象”之后,又来了“野猪”。在国家层面,2021年国家林草局开始在多地展开关于防控野猪危害的工作;2023年6月,又将野猪从“三有”名录中除名,为局部地区“调控”开辟空间。

此次的野猪问题引发关注,也是全社会进一步思考当下与野生动物关系的契机。当下,在“野猪患”严重的地区,需科学研究,动态控制数量;对重点区域如靠近山林的居民区、交通线,重点节点如野猪下山觅食多的季节应加强防控;今后,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尤其在“野猪入侵”易发生地,培养大众形成“防御侵害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兼顾的理念;对“受害”区百姓,也可考虑引入相关保险。

随着动物和环境保护的深入,未来我们需要越来越多面对“人与动物共生”这个问题。社会需要更丰富顺畅的常规机制,更全面理性的公共态度,让我们遇见此类问题,不再是新鲜与惊惶,而是心中有数、泰然处之。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评论员 孔雨童 绘画 徐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