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夏天,热不是一个字就能说完的。

空气是烫的,风是停的,太阳一出来,柏油马路感觉能把鞋底粘住。人走在外面,汗不是一颗一颗流,是一股一股往外冒。在这样的天气里,人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找一个凉快的地方躲起来。能躲到哪里去,就是一个大问题。

每年到了最热的时候,重庆的地下就形成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在写字楼的地下车库,也不在商场的地下层。它在城市的血管里,在每天运送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地铁站里。

夏天,走进重庆的一些地铁站,看到的景象会让人忘记自己是来坐车的。通道两边,地上铺满了各式各样的凉席和垫子,有竹子的,有草编的,还有小孩用的爬行垫。上面躺着人,男女老少都有。有的在睡觉,睡得很沉,胸口随着呼吸一起一伏。有的在看手机,屏幕的光照亮了他们的脸。还有的老人,三五成群,靠在墙边打牌,或者就是坐着聊天。

重庆地铁纳凉乱象引争议,到底是没素质,还是不包容?

小孩在大人铺好的地盘上跑来跑去,他们的吵闹声和地铁进站的广播声混在一起。空气里有汗味,有方便面的味道,偶尔还有人带来的饭菜香。这里不像个车站,更像一个巨大的公共休息室。大家的目的都很简单,就是为了地铁站里免费的冷气。外面的世界是火炉,这里就是天堂。

这种现象不是一天两天了。也不是人们自己偷偷摸摸搞起来的。

重庆的管理者知道了这个情况。他们没有赶人,反而做了一个决定。

就是把全市146个地铁车站,正式开放,让市民进来纳凉。

这个决定让很多人觉得心里一暖。管理者不仅没把人当麻烦,还主动提供了方便。他们在一些车站准备了凳子,怕大家直接坐地上不舒服。还准备了一些防暑的药水,比如藿香正气液,放在显眼的地方,谁需要谁就去拿。有的车站甚至还开辟了小小的读书角,放了一些书,让大家在凉快的同时也能看看书。

墙上贴着提示,写得很客气。提醒大家不要躺在地上,不要影响别人走路,说话声音小一点。这些措施,本意是好的。是想让大家在享受便利的也能维持一个基本的秩序。让临时的纳凉,不要变成永久的占领。

事情的发展,有时候会超出原来的设想。

人实在是太多了。特别是老人和小孩,他们白天没事,就在地铁站里待上一整天。早上来,晚上走。一个座位,一张凉席,就成了一个临时的家。

人一多,问题就跟着来了。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堵。凤鸣山站,就曾因为纳凉的人太多,把进站和安检的通道都堵死了。乘客要坐车,得在人群里挤来挤去。最后没办法,车站只能暂停服务,先把人疏散开。一个本来是为了交通方便的地铁站,因为人太多,反而不通了。

通道被占了,真正需要赶路的乘客,走起来很困难。地铁站的工作人员,工作量也变得非常大。他们不仅要维持乘车秩序,还要时刻留意纳M凉人群的安全,劝导那些行为不太好的人。

慢慢地,一些更让人想不到的场景也出现了。

有人不只是带水和零食。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奶奶,直接把家里的电饭煲带到了地铁站。她在角落找了个插座,插上电,当场就开始煮饭。饭煮好了,热气腾起,米饭的香味飘散开来。这一幕让周围的人都看呆了。

重庆地铁纳凉乱象引争议,到底是没素质,还是不包容?

大家能理解,老奶奶可能家里条件不好,舍不得开空调。跑到地铁站来,既凉快了,也把饭煮了,省了家里的电费。可是,在地铁站这种地方用大功率的电器,是很危险的。食物的味道,对于不想闻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打扰。

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一边是确实需要帮助的普通市民。重庆的夏天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煎熬。地铁站的冷气,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福利。他们只是想找个地方,舒舒服服地度过一天。

另一边是公共空间的秩序。地铁站首先是交通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让乘客安全、快速地通行。当纳凉的行为影响到了交通功能,影响到了其他乘客,这个福利就变了味道。

那些只是想安安静静乘车的乘客,会觉得很烦。他们要忍受嘈杂的声音,拥挤的环境,还有各种奇怪的味道。他们会问,凭什么我要为别人的纳凉,牺牲我的乘车体验?

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

如果严格管理,把所有纳凉的人都赶出去,会显得很不近人情。这座城市会因此被说冷漠。提供这样的便利,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温度。

但如果完全不管,任由情况发展下去,地铁站就会彻底变成一个菜市场。安全隐患会越来越大,正常的交通秩序也无法保证。这对于一个每天承载上百万人出行的系统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重庆地铁纳凉乱象引争议,到底是没素质,还是不包容?

有人提出一些建议。是不是可以划定专门的纳凉区域,超出这个区域就不允许逗留。或者,是不是可以限制纳凉的时间,比如不能超过四个小时。还有人建议,在人流特别大的高峰时段,暂时清场,优先保证乘客通行。

这些建议听起来都有道理。但实行起来,难度很大。

怎么去计算一个人待了多久?派专人去登记吗?那需要多少人力?划定了区域,人多了坐不下怎么办?硬要把人赶到区域外面去吗?管理得太严,福利就没了意义。管理得太松,又和现在没区别。

这是一个关于权利和本分的难题。

市民有权利享受公共设施带来的便利。在酷暑中,这个权利显得尤其重要。享受权利的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基本的本分,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不破坏公共秩序。

当很多人把“不给别人添麻烦”这个本分忘记的时候,个人的权利就会膨胀,最终伤害到所有人的权利。大家都想占最大的便宜,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一起吃亏。

重庆夏天的地铁站,就像一个社会的缩影。它把一个城市管理上的善意,和人性中自私、图方便的一面,清清楚楚地摆在了一起。

夏天总会过去。天气凉快下来之后,地铁站里的“地下城”就会自动消失。人们会收拾好自己的凉席和水壶,回到各自的家中。地铁站也会恢复它本来的样子,安静,有序,只有来去匆匆的脚步声。

明年夏天,同样的故事,大概率还会继续上演。这个问题,就像重庆夏天的气温一样,每年都会出现,让人无法回避。它考验着每一个市民,也考验着这座城市的管理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