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五福临门》里杨羡这个角色被更多人喜欢和认识,是在意料之外的。他曾说,自己并不是一个天生自信的人,那份确信感,需要靠工作一点一点建立起来。哪怕出道将近十年,迷茫感依然会时常袭来。
“因为之前做的很多重要选择,都是我自己做的。我不会后悔,但我也会担心:这些决定到底是不是对的?尤其是如果它一直没有结果的话。”拍戏更是如此,“一部作品从拍摄到播出,往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才能真正与观众见面,演得怎么样?观众们会不会喜欢?”在那漫长的等待里,他没法预知答案,时常觉得忐忑。

于是他学会调低预期。“演的时候肯定是想把它演好,但如果预期放得太高,结果达不到就会失落。”与其如此,不如脚踏实地,把每一个角色演好,把每一场戏完成,剩下的交给时间和观众。
这一次,社交媒体上热烈的讨论,大家剪辑上传的杨羡切片,都直接给了董思成正向的反馈,“看到很多人喜欢杨羡,我挺开心的,算是对我上个阶段的一点点认可和鼓励,”他笑意盈盈又略带羞涩地说。


董思成的父母也经常转发一些大家的点评给他,大多是那些温柔而真挚的夸奖。“我们家不是那种会直接表达爱的家庭,但是他们会用这样的方式来鼓励我吧。”过去,他参加的舞台、剧集鲜少会在电视上播出,相比之下,《五福临门》是父母第一次真正能在家中、守着电视屏幕看到他的表演。“他们作为普通老百姓,觉得我上了电视就挺开心,”他说,“对于我来说也是吧,(电视)毕竟是从小看到的,自己的作品能在上面播出,也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剧集播出的时候,董思成也在同步追剧,他笑言:“刚开始我觉得很害羞、很尴尬,毕竟我是一个比较I的人,但是我又觉得必须得回看自己的表演”。从第三视角去看“杨羡”,他既能看见那些还不够到位、层次感不足的地方,也察觉到,“有很多大家喜欢的点,是在当下那个环境里、那个心境里发生的”,那些属于片场的一些“偶然”,是现场氛围、人物关系和情绪流动共同织出的某种刚刚好的自然。比如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抢亲片段,杨羡策马回头的笑便完全是董思成的即兴发挥,却恰好成就了最鲜活的瞬间。

剧组热热闹闹、轻松肆意的氛围,也给了董思成很多安全感,让他在表演时敢于尝试、愿意松弛地往角色里更走一步。他记得,刚拿到剧本时,对“杨羡”这个人物是有些犹疑的——“一出场就嚣张跋扈,甚至强抢民女,是一个挺容易让观众反感的角色”。拍摄时,他和导演、编剧一起探讨出场的“度”该如何拿捏。“导演当时跟我说,可以往讨喜一点的方向去走,不要演得太坏。”他根据这个建议调整了最初的处理方式,“不会让人觉得他坏到接受不了,后期的转变也变得更自然。
探讨、调整,贯穿了董思成的整个拍摄过程。“现场通常是按远景、中景、近景的顺序拍摄。每次远景拍完、机位切换时,都会有十几分钟到半小时的间隙,如果觉得哪里还能更好,我就会去找导演和对手演员讨论,看看怎么调整,争取让这场戏更好看一些”。

与董思成之前饰演过的角色相比,杨羡在表演上的难度相对更大一些。不仅因为人物性格和他本人相差甚远,更在于角色拥有清晰又复杂的成长曲线:前期是张狂莽撞的少年,中期因家道中落,性格逐渐趋于沉稳,三年后重归汴京,更是收起锋芒,学会了隐忍与克制。“他前期就是个直肠子,想说就说,想做就做。但三年之后,他已经是一个大人了,有了责任,要考虑的事情变多了,很多话到嘴边也只是点到为止”。
在这样一遍遍校准节奏、纠正细节的过程中,董思成慢慢走进了这个人物。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是开机不久拍摄的一场重头戏:杨羡当街调戏郦家大姐,被郦五娘撞见后雇小乞丐将他扒得一丝不挂,颜面扫地。“那天现场人很多,场面很热闹”,他原本有些紧张,但戏一开拍,整个人便松弛了下来,“演完那场戏之后,我就放开了,整个人一下子进入状态了。”

和角色慢慢靠近之后,那些情绪、信念、选择,藏在每一场戏里,也悄悄落进了他自己的心里。有一场戏是杨羡好不容易振作起来,决定卖帽子挣钱,但是后来发现是郦家人暗中安排人骗走了自己的货,“我演的时候很委屈”,董思成完完全全代入了杨羡的境地,“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是好心的啊。我当时的视角是,我把丈母娘当成比我妈还亲的人,她却骗我,那种感觉真挺难受的”,演完以后,他整个人都还沉在情绪里,缓了好一阵子。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只是“演”杨羡了,而是在和他一同走那段难熬的路。
演情绪重的戏,尤其是伤心的戏,最难的不是拍摄当下,往往是拍摄前情绪的调动。董思成的办法是,“如果知道第二天有重场戏要哭,我从早上开始就会让自己沉进去,不看轻松的东西,不让自己太开心,整个人尽量保持在那个情绪里。”


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有时就不容易抽身。他回忆那段时间,自己几乎每天都很期待去片场,直到杀青那天意识到该说再见时,不舍的情绪缓缓袭来。董思成说,“我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像是对事情的坚持、对朋友的仗义、对感情的认真。”如同在现实与虚构之间悄悄生出了一种连结,杨羡不只是剧本上的角色,更像是他生命里真实来过、教会他一些东西、也陪伴他成长的某种存在。

比起杨羡,董思成在春节前杀青的《明月苍茫》中饰演的莫提准作为剧中一个调节气氛的存在,是一个更加外放的角色,董思成形容其为,“一出场就很搞笑,说话都是咔咔咔这种的,节奏很快”。

面对这样一个“登场即高能”的角色,他像往常一样,提前翻看一些前辈诠释相似人物的片段,观察他们的语气、节奏、肢体状态,“大概看一下他们是怎么演的,然后慢慢找到属于我自己的感觉”。
这也是他第一次出演仙侠题材的剧,大量绿幕、无实物表演,对他而言既新鲜又陌生,“一开始我真的会笑场,觉得挺好玩的”。但随着拍摄深入,他也逐步适应了这样的表演方式。剧中打戏密集,进组前他接受了为期一周的武术训练,从招式到力量控制一一练起。他的武器是一把大刀,需要既稳又准的动作基础,过往的舞蹈经验在这里帮了不少忙,让他的动作更具节奏感和美感。他说,“打戏我其实挺期待的,练起来也挺开心的。”相较之下,真正让他觉得挑战的,是威亚。第一次尝试那种固定在腰部的圆环悬吊,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不过,董思成喜欢这些新鲜的尝试与体验。每一个新领域的挑战,对他来说不仅是突破舒适圈的过程,也是在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边界。

和演员身份有关的那种“成长”,不止发生在角色的诞生与完成之间,也藏在那些看似边角的时刻里。拍戏之余,他越来越习惯停下来观察。观察街头的路人、观察旅行途中的细节、观察演员之间不同的处理方式。做演员以后,他发现自己开始对生活的情绪变得更加敏感,会特意留心和记住它们,“这样子在表演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细腻的表达”。
在董思成看来,“表演是一辈子的课题”,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和体会。而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练习场。只要认真走好每一步,那些走过的路、经历过的情绪,终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为角色提供答案。



前阵子,董思成重看了《入殓师》。那是他多年前在国外工作时就喜欢的一部电影,这次再看,却多了几分深切的体会,“就觉得生命无常,还是要多花时间
陪陪父母”。
“其实我不仅是很小就离家上学,我在小学的时候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也不多,他们开厂子,工作很忙,平时都是把我放小饭桌,周末再把我接走。”在这样的成长轨迹中,他习惯了独立,也更习惯默默体察周围人的情绪,不太习惯主动表达,更多的是用行动回应爱,“我会想很多,有点付出型”。

也是因为这样,他格外珍惜能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春节时,他带着父母、姐姐和两个外甥一起去了趟海岛,从订票到安排行程都亲力亲为,“我是个J人,我把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挑选长辈们会感兴趣的路线,我和他们说,你们跟我一块出去,我肯定都安排得妥妥的。”说起来,他有点小得意。
海风热烈,海水清澈,他在潜水时看到了鱼群和珊瑚,这是他难得能彻底放松的时刻。
学会了骑马,拍了一场心满意足的戏,吹了吹海风……过去这一年,董思成因一件件小事而感到满足和快乐,“会觉得好像自己一直在成长,就很充实”。不执念于高光时刻,也不被标签定义,他专注于每一步的积累与打磨,用诚意去回应成长本身。
监制:张娜
摄影:Effy Yu
策划、造型:李希
艺统:高珊
妆发:大涌
撰文:李佳祺
制片:Pency(外星人工作室)
新媒体编辑:平面镜
新媒体设计:霹雳小熊
视频策划:More
视频剪辑:RandomP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