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的本质,是中国车市的新一轮价格战”

业内:新能源车迎来DeepSeek时刻

文 / 巴九灵

主打性价比的比亚迪,再次上热搜。

2月10日,王传福召开了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一口气发布了21款新车。其中最大的亮点是,起售价为7.98万元、搭载“天神之眼C”智能驾驶系统的比亚迪秦PLUS智驾版。

业内:新能源车迎来DeepSeek时刻

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王传福在会上发言

美国摩根士丹利评价道,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技术或许将是自动驾驶领域的“DeepSeek时刻”。

所谓“DeepSeek时刻”,是指把深奥难懂、价格昂贵的先进技术,下放到低价或免费产品上。

比亚迪把豪华车才有的高阶智能系统,安装在售价不到8万元的平价车上,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体验高级辅助驾驶的快乐。

长安、吉利、宝骏等品牌,也在做类似的事情。长安表示,2025年起全面停售非数智化新车,要将激光雷达下放到10万元以下车型上;吉利将在今年3月初对外发布AI智能化战略;宝骏声称“2025一起向前,共启智驾元年”。

比亚迪、长安等车企的举动,在行业内引发巨大反响。有分析认为,它们掀起了一场打着“智驾平权”旗号、“加量不加价”的变相价格战。

但是,也有从业者或明或暗地反对这场价格战。

近日,一张关于“平权”的朋友圈截图在网上广为流传。图中,一位署名“何畅”的职场人声称:有些科技,无法平权,尊贵的人,优先享受。文末还配上了尊界S800的发布会海报。

尊界S800,是华为和江淮汽车共同打造的豪华新能源车,市场预告售价约为100万元。

业内:新能源车迎来DeepSeek时刻

图源:网络

关于“智驾平权”的争议,可能会改变2025年的车市趋势和消费心态。


“智驾平权”背后的产业革命


车企五花八门的“降价”,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燃油车时代已然出现的传统套路,比如限时降价、零首付买车、无息贷款、免费升级、买一送一、终身质保、赠送服务礼包。这类价格战,比拼的是车企的财力。

第二类是新能源汽车时代特有的主题,通过提升研发效率、改进生产技术和整合供应链,来降低“三电技术”和“三智系统”的经济成本,然后以极低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享受技术成果。

而围绕智驾系统的价格战,则需要供应链和硬科技来做支撑。

从技术角度看,“智驾平权”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软硬件成本的不断下降,二是数据算法的持续优化。

本质上讲,智能驾驶是替代驾驶员的信息处理系统。

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外挂硬件,好比是驾驶员的眼睛、鼻子和耳朵,负责录入信息。

业内:新能源车迎来DeepSeek时刻

车展上的各类车载摄影头

AI芯片、线控系统、通信模组等连接器,好比是驾驶员的神经纤维,负责把信息传给大脑。

操作系统、高精度地图、云平台等后台软件,好比是驾驶员的大脑,要根据信息做决策。

总之,一套先进的智驾系统,集合了工业时代的各类硬件和互联网时代的各种软件。

这些硬件刚刚问世时,研发成本奇高无比,生产工艺也不成熟,应用规模也不大,造价非常昂贵。当时一颗激光雷达要卖两万多美元,一颗毫米波雷达标价几百美元,一颗智驾芯片价值几千美元……

后来,随着中国各路资本的涌入,智能驾驶各细分领域都出现了不少激进的中国玩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倒逼企业降本增效。激光雷达价格降到了几千元,芯片、摄像头等硬件的价格也砍了一半。

硬件飞升的同时,软件和算法也在持续进化。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迅速普及,中国车企累积了海量的用户数据和路况信息。以比亚迪为例,2024年新增训练里程7200万公里/天,模型迭代速度达到7天/次,2025年底预计训练里程可以达到1.5亿公里/天。

用的人越多,产品越好用,产品越好用,用的人越多。经过长年累月的沉淀和迭代,智驾系统变得越来越“聪明”,就能降低对高价硬软件的依赖。

业内:新能源车迎来DeepSeek时刻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几年前,行业普遍认定,要实现高阶智驾目标(汽车在复杂路段自动行驶上千公里而驾驶员完全不用接管),就必须要用激光雷达和高精度地图。当时车企很喜欢堆砌硬件、比拼激光雷达数量。

但是,随着芯片的升级和DeepSeek等大模型的深度融入,车企的算力和算法呈几何级增长,不少从业者发现,只要一颗激光雷达就够了,高精度地图则可以完全舍弃。这样一来,智驾方案的成本得到进一步缩减。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大模型行业。OpenAI开发ChatGPT时用了一万块英伟达的GPU芯片,等到深度求索公司做Deepseek时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对算法进行大量优化,减少高性能芯片的依赖,训练成本减少了95%。

可见,“智驾平权梦”是由新能源车企、互联网大厂、芯片厂商、无人驾驶公司等科技企业共同托起来的。

一位行业专家对小巴表示:中国供应链的持续进步和硬软件成本的不断下探,才让中国车企有了打技术价格战的底气。


价格战进入下半场


持续两年多的技术价格战,可以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

上半场围绕电动化展开,各大车企都在研究如何用更低的成本造出更好(续航里程更长、充电速度更快、安全性更强)的电池,然后用性价比高的电动化产品,去冲击燃油车的市场份额。

业内:新能源车迎来DeepSeek时刻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工厂

从2023年起,比亚迪连续三年发起新春大促销活动。

2023年2月10日,秦PLUS DM-i 2023冠军版正式上市,起售价只要9.98万元。一款五座新能源车只卖不到十万元,实属罕见。比亚迪当时喊出的口号是“油电同价、颠覆燃油”。

2024年2月,比亚迪再度出击,推出起售价只要7.98万元的秦PLUS荣耀版DM-i。这款新能源汽车的定价,低于日系经典燃油车型轩逸、朗逸。比亚迪的宣传话术从“油电同价”进阶到了“电比油低”。

除了比亚迪外,长城启源、吉利雷达、零跑汽车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也喊出了类似的口号,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廉价新能源车型。

持续不断的价格战,加速了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的进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同时也让自主品牌实现了对合资品牌的“弯道超车”。2024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逼近70%,德系、日系、美系、韩系

市占率大幅下滑。

进入2025年,新能源汽车价格战进入下半场,各大车企的宣传重点将从“油电同价”转为“智驾平权”。

据比亚迪介绍,“天神之眼C”高快领航功能可实现智驾1000公里以上0接管、AEB功能在100km/h下稳定刹停,代客泊车成功率高达99%,保证在突发情况下瞬间做出判断以避免事故发生。

王传福在发布会现场呼吁:今年决定买车的朋友,首先要看的就是有没有智能驾驶。未来2到3年,高阶智驾将成为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必不可少的配置。

2月9日,长安汽车在重庆正式发布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携手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广汽等“中国智驾合伙人”,共启全民智驾元年。

“领先车企依靠高阶智能驾驶技术,打造了差异化的竞争长板,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东风汽车战略规划与科技发展部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洛川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业内:新能源车迎来DeepSeek时刻

体验智能驾驶的消费者

与小巴交流过程中,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林示强调:中国车企发起的“智驾平权”运动,会给部分合资车企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他认为,原来合资车企仗着家大业大,可以简单粗暴地降价促销。现在大家卷的是研发效率和技术迭代能力,合资车企未必跟得上。


价格战的利与弊


价格战,对汽车行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毫无节制的价格战,给部分主机厂、供应商、经销商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还让部分消费者“踩雷”。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汽车行业营收超9.4万亿元,同比增长3%,但利润降至4132亿元,同比下降7.3%。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价格战越打越便宜,质量越打越差,服务体验越来越差,走下去企业就完蛋了。因为有些企业不讲道德了,乱来了。不讲道德、乱来是走不远的。”

通过牺牲质量、偷工减料来压低售价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不过,如果一家车企是靠技术创新和组织改革来降低成本,进而让利给消费者,那就无可指摘。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林示认为,以技术进步驱动的价格战,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门槛,加速了汽车行业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进程,也巩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实力。

业内:新能源车迎来DeepSeek时刻

新能源汽车制造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

价格战之前,中国消费者要买一台智能电动车要花十几万元。如今,我们只需八万元,就能得到续航长、充电快、智能化水平高的好产品。

价格战之前,中国没有一家车企能够进入全球第一梯队。2024年,比亚迪和吉利双双进入全球销量榜前十名。

上述行业专家告诉小巴:技术平权价格战是新能源车企的生死战,短期内不会结束,未来两三年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他预测,或许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80%、三电和三智技术达到瓶颈期、行业格局基本确定下来后,这场价格战才会停下来。

究竟哪些车企能在技术平权价格战胜出,又有哪些车企会重蹈威马、高合、极越的覆辙?我们拭目以待。


本篇作者 | 饶祖分 |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