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张居正参加乡试,文章异常出彩,主考官却说:划掉他的名字

公元1537年也即明朝嘉靖十六年,主持湖北武昌乡试的湖广巡抚顾对一个考生进行了“特别关照”:他故意将那个优秀考生的优秀试卷从录取的最高名次上划掉,让他落榜。 奇怪的是,两人此前没有仇怨,甚至还是忘年交,相当赏识那个考生的学识与谈吐,那为什么他还要亲自出手让考生落榜? 13岁张居正乡试成绩优异,录取后却被划掉名字,主考:这是在救他 看重他,所以打压他,这是什么道理? 很多老派的领导喜欢一个人想提拔他,反而很多时候是先疏远他,先把他调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什么?为了考验他是否能够承受挫折,湖广巡抚顾璘此举就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他的特别关照并不是提拔,也不是给他最好名次,而是让他落榜,让他遭受打击与挫折,而这个被他特别关照的人叫张居正,当时只有13岁。 在那次考试前两人是忘年交,考试中张居正的试卷非常出彩,而考试后把张居正的名字从拟录取的名单中给删去了。考官对他此举非常不明白,但顾璘说张居正非同一般,但是13岁中举可谓年少成名,此时心性未定,过早进入官场必定沉沦于风花雪月、舞文弄墨,不如趁他年龄还小,打压打压他,让他明白自己的渺小,如此方能真正的宝剑锋从磨砺出。

于是,那一届乡试结果公布,远近闻名的少年江陵才子张居正落榜,这让此前从来都是顺风顺水、心高气傲的他无法接受,在家里枯坐了整整一天,第二天茶不思饭不想,又过了几天,还是接受了现实。 他明白落第结果不能逆转,于是不再抱怨,也没有去找任何人倾诉,很快重新振作,埋头苦读,在几年后中举、进士、庶吉士,成为了翰林学子,几十年后成为一代名臣,主持了著名的张居正改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万事如意、顺风顺水,但是人生就像熬汤,火候不到会夹生,火候太过会烧焦,这火候就像人生挫折,没经历过的注定失之坚韧可口,而挺住的才能恰到好处。 故事不是直面挫折的人生道理,而是企业与个人的关系 事实上,在我看来以挫折磨练人生、打造坚韧品质并不是顾璘打压张居正这个故事的核心,其核心还在于:训练领导者接班人、个人自我成长。

第一:从训练领导者接班人的角度;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少年得志、一帆风顺无疑是人生最可怕的经历,没有遭遇人生滑铁卢就不会明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不会对人性存在正确而深刻的认知,而对人性与社会法则没有认知,任何管理都会失之浅薄,最终失败,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 在管理中如果爱憎分明,那么结果无非是绝大多数人都在表演对你的伪善。所以我们在现实中面对很多领导,你完全搞不懂他在想什么,他对你的态度是什么,喜怒不形于色莫过于此,爱憎自然也很难被人揣摩。同样的,作为管理者当然不能仅凭爱憎来管理,相对的公平原则是一个公司发展壮大的基础。

不论员工目前状态是高峰还是低谷,给他们三次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个竞争的平台,谁都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应有的报酬与奖励,这才是管理者该做的。否则爱憎分明,必然会导致谄媚之风,这对一个公司绝对是危险的开始。就如在培养张居正这样一个领导者接班人,就是让他学会在压力下成长,学会在“不公平”的环境中坚持自我,百折不挠,因此成长。

第二:从个人成长的角度: 作为职业者我们很容易陷入“社会公平陷阱”,认为付出就会有回报,付出几十分就得到几十分的回报,可是实际上,如果从这个角度而言,没有什么公平可言:你在追求即时的、公平的回报,而你觉得那些付出少而回报多的人在此之前可能已经经历了极长时间的“不公平”,他们已经是先付出后回报。 说到底公平实际上具备一种时间维度,也许你能等来回报,也许最后什么都没有。

想要成大事既要跳出所谓的“公平陷阱”,也要经历成功时的花团花锦簇和失意时的众叛亲离,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对人性有更深刻的洞察,深刻品味到那句“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的真谛,得意时的花团锦簇是因为你能给别人带来利益,失意时的众叛亲离是因为你无法再带给别人利益。

成功过,失意过,体会过人间百态才会对世界抱有真正的理解,才会变得冷静而睿智,宠辱不惊,身拥一身静气,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如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