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丰收在即,河北曲周这个科技小院的师生最近在忙啥→

农学生成长为新农人!让研究成果转化为产量 还要去学经营

眼下,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和实验站绿色吨半粮试验田陆续收获,这里的农学生们正忙着对今年的小麦进行预测产,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农业产量,农学生们也在新农人的转变中,不断助力农业的高产高效、绿色发展。

研究成果转化为产量 农学生助力高产增效

这两天,中国农业大学2021级博士研究生郝展宏正在即将收割的麦田中忙碌。

丰收在即,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和实验站的师生们,近期已经连续多次对小麦的长势、亩穗数、穗粒数等进行抽样预测产。

中国农业大学21级博士研究生 郝展宏:到现在为止测了1块,预计得测3到4块,基本上有个不到2亩地,然后亩产量在1365斤每亩,这基本上也达到了我们的预期。

绿色吨半粮试验田要的不仅是高产,更要绿色、高效。“四密一稀”条带种植模式和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是郝展宏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9年开始,郝展宏他们就将这两项技术应用到绿色吨半粮试验田上。今年,试验田的小麦增产20%,与传统种植技术相比,节能增效30%。

中国农业大学21级博士研究生 郝展宏:水肥效果包括产量上效果都不错,所以说我们也将这两项技术进行融合,应用到整个千亩方里。

经过五年的实验,试验田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包括小麦条带之间预留的秋季玉米苗带宽度等。米国华教授表示,通过不断调整,最终确定了最佳的宽度,以减少漏光损失,提高小麦产量。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米国华:当时我们这个设想提出来以后是30公分宽度,后来每年改,就说能不能再窄一点点,就到了24公分、22公分,不同拖拉机型会不太一样。

尽管有大量的试验数据支撑,但郝展宏也坦言,要达到“吨半粮”目标,即一年两季粮食亩产达到一吨半,仍面临挑战。上一季的玉米就是由于未能及时挖好排水沟,减产严重。

中国农业大学21级博士研究生 郝展宏:连着下了几场比较大的雨,还没来得及挖沟,造成我们有一个中间地块有一些涝害的现象,减产基本上能够40%到50%了。今年小麦我们要想实现这个“吨半粮”田的话,这个压力还是挺大的。

从实验室到农田 新农人实现农业创新与增收

从实验室到真正的农田,从不会种田的农学生到熟练使用新型农机设备的新农人,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的农学生们不仅是在技术创新,更是在农业生产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增收。

在“吨半粮”试验田,农学生们通过使用北斗导航等新型农机设备,确保了小麦收割的精确性。收获季到来时,实测产量最高达到724千克每亩。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毕业生 叶松林:基本上是我们在种地过程中取得的最好产量,比我们的常规示范田高出了不到100斤,这个产量对我们来说也是比较开心的,也比较欣慰的。

实测高产是试验的结果,却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20级博士生冯小杰走进农业市场,谈粮食收购。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20级博士生 冯小杰:我们现在是卖1块2毛2,农户含水量一般比我们要高出7%左右,也就是1.15块左右。这1000亩地是100万斤以上,还给免费运,直接增收的效益就是10万以上。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毕业生 叶松林:自己开始从事农业以后,我不仅要把控耕种管收全程环节,我还要学会去经营,让它的产值最好。

现在,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建有1个实验站、15个“科技小院”,100多名研究生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逐渐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蜕变成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农人。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米国华:学生能做科学研究,能发现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同时我还能够实操这些生产技术。这和钻在象牙塔做研究生是不同的,可以称之为新农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