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44岁的张静初在自媒体上受到了很多关注。
不是上乘风破浪,不是因为美妆造型,也不是改戏路演妈妈辈,而是靠着“直播写作业”杀出了一条血路,被网友戏称为“内娱直播学习第一人”。
自从去年,她考上传说中“美国最难考”的美国电影学院导演系后,张静初的生活就好像只剩下了学习和写作业。
每天在镜头前素面朝天,从早八点的睡眼惺忪,学到半夜的两眼无神,无时无刻不在赶ddl,生无可恋的表情让网友直呼:
“太真实了,绝对不是演的。”
很多人不理解,有钱有闲的女明星,为什么还要这么拼?
看完她和樊登老师的直播后,帆书君被她身上源源不断的力量打动,并且找到了答案。
就像她说的:“停止成长的人才会有严重的年龄焦虑。”
有没有考上好大学?工作体面不体面?30岁前有没有结婚?孩子听不听话、成绩如何?40岁能不能成为管理层?......
我们仿佛身边总有各种各样的担忧与困境。
但当你试着将成长作为钥匙,就会发现:一切人生道路的焦虑,似乎都迎刃而解。
(帆书君友情提醒:文末有「张静初人生书单」的免费领取福利哦!)
坦白说,作为一名演员,张静初的起点不算低。
2005年,由她主演的电影《孔雀》获得第55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那年她只有25岁。
张静初也因此,成为了受很多观众喜爱的“文艺片女神”。
后来,她又与成龙合作了《尖峰时刻3》,在好莱坞市场崭露头角,前途一片光明。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一路走来的艰辛。
她出生在福建永安,在她的印象里,从小父母对她的期待,就是长大后做个老师,有个稳定工作。
但张静初自己不这么想,义无反顾走出了人生的“轨道”。
16岁,她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求学,两年后,考进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大专班。
这个选择不可谓不大胆。
当时的她,甚至没法跟父母解释清楚“导演”是干什么的。
她拍广告、学外语、勤工俭学,想攒钱出国留学。
也是在各种尝试、机缘巧合下,她拍了《孔雀》。
她说:如果不是因为拍了《孔雀》,我可能不会做演员。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张静初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但对于导演艺术,她心中仍然保有一份追求。
在一次和朋友的聊天中,她内心对导演艺术的热爱重新被点燃。
尽管时间只剩下4个月,她还是报考了被称为“美国最难考电影学院”的美国电影学院导演系。
当时,张静初身边不乏“泼冷水”的声音:
你已经40岁了,女演员的黄金期本来就短,你应该趁还没完全过气抓紧时间多拍点戏;
那么难考,就剩4个月,你考不上的,到时候多丢人啊;
考上了要读两年,又苦又卷还失去了国内的曝光,等回国都没人记得你是谁了……
但她最终还是决定追求内心的声音,26天极限备考托福、半个月拍摄两个短片作品。
夜以继日地背单词、英语阅读边做边错,大把大把掉头发……
这些考学人吃过的苦,她一个也没落下,幸好,上天没有辜负她。
从小镇女孩到电影演员,再到现在的名校学生。
张静初的人生从来没有边界,有的只有不断地成长与破局。
反观如今的我们,也时常感觉被眼前的局面困住:
大学毕业,不管是继续学习还是找工作,好像都看不到未来具体什么样?
工作上升困难,继续干好像没出路,但跳槽似乎也没有合适的选择?
人到中年,是该安稳度日还是追求梦想?如果放弃梦想,未来还有机会吗?
这些事看似很难,但其实怎么选择都是对的。
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拥有不断成长的信心和勇气,所有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时间倒回2020年,刚从国外回来的张静初,因为疫情在上海集中隔离14天。
这个节点,对她的生命质量产生了转折性的作用。
在这14天里,她终于告别了碎片式阅读的习惯,沉下心来读完了8本书。
而一直困扰她的问题,在这些书中得到了解答。
作为一个从幕后走出来的演员,她有时也会困惑,尤其是自己被名气所伤时,她会想:
自己究竟是应该将演员当作职业,还是热爱?
当一部戏或一个角色找到她时,如果她无法与角色共鸣,找不到拍这部戏的意义,她是应该把握眼前的机会,还是坚定自己内心的热爱?
那段时间,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活得很“拧巴”。
然而幸好,她遇到了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里经历了地狱般的折磨,在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妹都陆续在集中营死去之后,也曾一度想要放弃生命。
最终使他活下来的,是他要把被销毁的书稿重新写出来的念头,是他希望有一天能站在演讲台上,讲述集中营经历的信念。
我们为什么会追求生命的意义?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你将拥有怎样的人生。
弗兰克尔做过一个调查,他发现美国的高中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只有5%的人真正的了解生命意义,而95%并不了解。
二十年后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当这些人长到四十岁左右,那5%的人拥有更加成功的事业,也过得更有幸福感。
自此张静初开始意识到,自己对意义的追求不是虚无飘渺的文艺泛滥,而是实实在在的成长思考。
而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收获更好的人生。
后来,她开始在直播中分享自己这一路走来的的心路历程和阅读心得。
很多女孩循着她的推荐读书、学习,并把自己的成长也分享出来,甚至有些成为了成长型博主。
她推荐的每一本书拿出来,都能介绍核心内容和细腻的阅读感受。
正如三毛所说,许多时候,你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
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有人人到中年,选择大龄考研,重返校园寻获曾经的热爱;
有人四十几岁,仍然从0学习新技能、接受新理念……
读书和学习,就是让自己不断变得辽阔的过程。
学习更多的东西,掌握不同的技能,不断探索生活自我的边界,或许就是抵抗人生虚无最好的武器。
作为一个40+的女明星,你很难从张静初身上看到年龄焦虑。
虽然学业繁重,但她的身上永远是充实的力量,丝毫看不到对未来的恐惧和迷茫。
正如她自己所说:
走到人生的下半场,岁月到底是杀猪刀还是雕刻刀,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在阅读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这本书时,她逐渐领悟到:
我们的人生不该是一场以“赢”为目的的有限游戏,而应该是能永远玩下去的无限游戏。
当你不再用输赢看待人生,就可以尽情放手去做想做的事,勇敢地试错。
所以,当距离考试仅剩4个月的时间,她勇敢发起了对美国电影学院的冲锋;
所以,她学习、阅读、练习演讲,勇敢尝试各种形式,努力充实自己,不断成长;
所以,她骑行、健身,把自己从一个瘦弱的豆芽菜变成一身腱子肉的、强壮的豆芽菜;
所以,爆火之后,她依然不断提升自己,并坚定地用自己的力量,为女性发声。
考上梦想的学校,对张静初来说只是实现梦想的起点,远非终点。
美国电影学院是出了名的又苦又卷,甚至有毕业生调侃:
只要能在AFI的第一年活下来,之后的职业生涯就没有什么熬不过去的。
于是就有了大家在直播间里看到的:蓬头垢面、没日没夜地学习、写作业、拍摄……
这样的生活虽然忙碌、辛苦,但张静初觉得充实。通过成长,她找到了自己人生新的可能性。
她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直播、演讲、各种活动,将这种终身成长的理念和突破人生的勇气带给更多的人。
其实,我们普通人也难免被年龄焦虑困扰:
30岁了,我是不是该结婚生子了?
工作几年,我是不是该有房有车有存款了?
孩子大了,我是不是该给TA的未来做准备了?等我老了……
对年龄的焦虑,其实是对未来的焦虑。但未来,根本还没有到来啊。
年龄的数字,只是我们来到世界的时间,而非离开的倒计时。
从来没有人规定,什么是人生最好的时间,什么时候又为时已晚。
真正的黄金期,就是当下此刻。只要你没有停止成长,对得起当下此刻,就应该无惧年龄、无惧未来。
当被问到为什么能一直做到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张静初的回答是:因为我太热爱自由了,而自由是要付出努力的。
正如她在和樊老师对谈中说的那样:人生的成长,就像开车。
虽然“在路上”会经历焦虑、恐惧和迷茫,但是也学到了更多本事。而这些你收获的能力,将带给你更多的自由。
鸟儿栖息在树枝上,你以为它的依靠是树枝吗?不,它真正依靠的是翅膀。
而学习和成长,就像是我们的翅膀。有一天当我们不再依赖外界的树枝,而是依赖自己的翅膀,那就是真正的自由。
希望我们都能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到内心的自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