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们守着稀土这座金山,却只能把宝贝贱价卖给外国人。

可转过头,还得花上百倍的钱,再从人家手里买回加工好的稀土材料。

直到一位老人的出现,彻底颠覆了全球稀土产业格局!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他带领中国稀土一路逆袭,直接掌控全球 90% 以上的高纯度稀土市场,把西方百年的垄断神话砸了个稀碎!

他就是 “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勇挑硬骨头

1972 年,一项艰巨的任务落在了徐光宪肩头 —— 要将镨(Pr)和钕(Nd)这两种性质极为相近的稀土元素分开。

这任务难度极大,好比要从一堆孪生兄弟里精准无误地分辨出每一个人。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而此时已年过半百的徐光宪,早已在化学领域摸爬滚打了三十余载。

他 1920 年出生于浙江绍兴,自幼聪慧过人,对知识有着天生的渴求。

凭着一股子钻劲,他考入交通大学化学系,在大学里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为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扎实根基。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毕业后,徐光宪前往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深造。

在那里,他的科研天赋彻底爆发,接连当选美国知名荣誉化学会会员和科学会会员,获得了被誉为 “开启科学大门” 的金钥匙。

但即便在美国取得了如此耀眼的成绩,徐光宪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1951 年,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美国的优厚条件,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投身于科研教育事业。

回国后的徐光宪,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当时国内科研条件艰苦,但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

1972 年接到分离镨钕的任务时,虽然已经53岁,却毫不犹豫地全身心投入其中。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那时国际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分离这两种元素,但这种方法不仅生产速度慢,成本还极高。

徐光宪决定另辟蹊径,采用自己在核燃料萃取中研究过的萃取法进行试验。

为了解决这个科研难题,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每周工作时长高达 80 个小时。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终于,他在美国宣告失败的维拉体系中获得启发,创造出了一套全新的串级萃取理论。

理论有了,可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为了拿到准确参数,徐光宪不得不采用 “摇漏斗” 这种笨办法模拟串级试验。

整个流程走下来,需要耗费一百多天的时间,要是结果不理想,一切就得从头再来。

但他没被困难吓倒,凭着一股韧劲,在实践中推导出一百多个化学公式,设计出最优化的工艺流程。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他还试着用当时很少有人用的计算机技术做虚拟试验,把原本复杂得让人头疼的稀土生产工艺大大简化。

将原本需要一百多天的模拟实验,缩短到一周内就能完成。

1975 年,徐光宪成功将分离纯度提升到 99.99%,一举打破了世界纪录!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绝技传万家

徐光宪深知,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里,要让它造福整个中国的稀土产业。

于是,1978 年,他率先办起了 “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在讲习班上,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和团队耗尽心血换来的全套理论、工艺参数、计算软件,无偿地向全国所有国营稀土工厂推广。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稀土工作者纷纷前来学习。很快,新的理论和方法就在实际生产中广泛应用开来,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竞争力。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西方企业原本掌控着全球高纯度稀土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可随着中国掌握了先进的分离技术,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中国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凭借着高质量的产品和合理的价格,逐渐抢到了大量订单。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在全世界单一高纯度稀土的市场上,超过九成的份额已经被中国企业牢牢攥在手里。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方巨头们,面对中国企业的崛起,震惊不已却又无可奈何。他们苦心经营的垄断局面,就这样被中国打破了。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暮年再出击

由于国内稀土企业数量增多,市场竞争激烈,再加上当时缺乏有效的行业规范和管理,导致稀土价格被压得很低,珍贵的稀土卖出了 “白菜价”。

大量稀土资源被廉价出口到国外,而中国却没有掌握定价权。

与此同时,过度开采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2005 年,85 岁高龄的徐光宪来到包头白云鄂博矿区考察。眼前的景象让他触目惊心:

放射性钍废料堆积如山,黄河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威胁,而稀土仍在被源源不断地廉价出口。

这位早已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老人,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他联合 14 位院士,紧急上书国务院,信的标题十分刺目 ——《关于保护白云鄂博矿钍和稀土资源,避免黄河和包头受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呼吁》。

信中的数据令人痛心不已:我国稀土储量原本占全球 80%,但贸易量却占到了 90%,过度开采使得资源急速流失。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徐光宪在信中提出了三条 “止血” 方案:一是限制开采量,避免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

二是回收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三是建立战略储备,把稀土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国家对徐光宪等人的建议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迅速组成调查组,对白云鄂博矿的综合利用情况展开调研。

随后,国土资源部下令限制稀土产量,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廉价出口稀土的损失。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徐光宪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还十分注重人才培养。

他执教数十载,培养了近百名博士、硕士生,以及一大批稀土行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

如今,中国在稀土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开采到冶炼分离,再到材料制备,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成熟的稀土工业体系。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徐光宪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 “国之所需,吾志所向”。

从青丝到白发,他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用智慧与汗水为中国稀土筑起 “护城河”。

像他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是民族脊梁,是时代灯塔,他们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敬仰!

大家觉得呢?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免责声明:该文章的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信息来源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稀土之父”徐光宪: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