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协文和黄亦玫的婚姻,其实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为了追求相貌出众,性格和气质独特的黄亦玫,方协文花了很多心思和很大代价,好不容易感动了黄亦玫。

黄亦玫答应嫁给方协文,并从家里要来了户口本,和文协文一起回他的老家登记并举行婚礼。

可是,方协文和黄亦玫,以及方母的一番不合常规操作,似乎早就注定了这场婚姻的失败。

01

方协文和黄亦玫没有正式登记,就先举行了婚礼。

这虽然不合“先领证后举行婚礼”的常理,但也是黄亦玫向方协文表达爱的一种独特方式。

新婚当日的一个空闲时间,方协文偷偷塞给母亲一个大红包,让她作为见面礼转交给黄亦玫。

由此可以看出,方母很显然对玫瑰的到来并没有做任何准备。按照一般性礼节,儿子第一次带儿媳妇回家,当婆婆的在礼节上多少应该有所表示,给儿媳妇一个见面礼。

可是方母对要作她儿媳妇的黄亦玫不但没有主动表示,反而对儿子给黄亦玫这么大的一个红包有些不太情愿。

这一举动,不仅揭示了方家对黄亦玫的态度,更暴露了方母扭曲的择媳标准,为这段婚姻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02

方协文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与母亲之间异常紧密的情感纽带。

他的父亲早逝后,由母亲一人肩负着抚养他的重任,这种相依为命的生活让方协文对母亲产生了很重的依赖。

然而,这种依赖在婚姻中却成为了一种隐形的枷锁,束缚着方协文与黄亦玫的亲密关系。

黄亦玫是一个来自高知家庭的女孩,她的思想认识和生活观念充满了独立与自主。

在她的家庭里,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不但是被鼓励的,而且只要是不做太出格的事,还可以任由本人自己发挥。

因此,当这样一个自由灵魂的女孩踏入传统桎梏的方家,与带着沉重家庭包袱的方协文相遇时,矛盾便悄然滋生。

方母的择媳标准显然与黄亦玫的价值观格格不入。

在方母眼里,一个合格的儿媳妇应该是勤劳贤惠、以家庭为重,甚至愿意为家庭牺牲个人的追求。

而黄亦玫显然不符合这样的标准。

于是,从婚礼的那一刻起,方母对黄亦玫的不满就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03

剧中,方协文在婚礼上的忙碌与方母的冷漠形成了鲜明对比。

方协文忙前忙后,试图让一切尽善尽美,而方母的任意做作和时不时地冷眼旁观,使她的脸上写满了不满。

这种不满并非仅仅源于婚礼的繁琐,更多的是对黄亦玫的不满和对未来婆媳关系的担忧。

婚后的生活更是充满了挑战。

黄亦玫很快发现,自己在这个新家庭中如同一个外人。

方母和方协文之间时常用家乡的朝语交流,将她隔绝在外,这种语言上的隔阂让她感到无比的孤独和无助。

而当黄亦玫因怀孕而情绪波动时,方母的不理解和指责更是让她感到绝望。

在这场婚姻中,方协文的态度也让人痛心。

他试图在母亲与妻子之间寻找平衡,但往往事与愿违。他既无法割舍与母亲的深厚情感,又无法满足黄亦玫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

这种纠结和无奈最终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04

黄亦玫的离开对方协文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他不仅在婚姻中失去了爱人,更在精神上遭受了重创。

他的生活变得颓废而无望,每一天都像是行尸走肉般地度过。

即使在女儿出生后,他也未能从这段失败的婚姻中走出来。

亦舒在《玫瑰的故事》的原著中给方协文的命运安排是:方协文在女儿成年后与黄亦玫的一次见面中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9岁。

方协文的死亡不仅仅是肉体的消亡,更是他内心世界的彻底崩溃。

亦舒在书中写道:“他早就死了,在他妻子离开他的那一日,他就死了。”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方协文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以及这段婚姻对他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05

《玫瑰的故事》中的这段婚姻悲剧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婚姻并非简单的两个人相爱就能长久维持的关系,它涉及到两个家庭、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只有当双方在家庭背景、教育观念和精神层面达到一定的契合度时,才能共同抵御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走向幸福的彼岸。

而方协文和黄亦玫的婚姻悲剧则警示我们,在选择伴侣时不仅要考虑感情因素,更要关注双方家庭的契合度和价值观的匹配程度。

事实上,门当户对并非仅仅指经济条件上的匹配,更重要的是家庭背景、教育观念和精神层面的契合。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达到一定的契合度,才能避免类似的婚姻悲剧发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