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但她扮演的林黛玉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2006年,陈晓旭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透露了当年被王扶林导演慧眼识珠的情况,阐释了自己对“林黛玉”及其结局的看法,观点很新颖、专业;她在演艺和商业上的成功很励志;她对艺术、事业、人生的看法很独特,体现了远见卓识;了解陈晓旭的内心世界对我们很有启发。

01

王扶林:你知道在1万多封来信中,我为什么单独给你回信吗?

1983年,《红楼梦》剧组公开招收演员。陈晓旭当时并没有在意,她男朋友毕彦君得到消息后极力推荐她应征林黛玉的角色。于是,陈晓旭给导演王扶林写了一封信。多年后陈晓旭谈起这件事还是很感谢毕彦君,假如不是他的鼓励,陈晓旭也许不会得到这个机会。

陈晓旭的信写得很独特。她不但附上自己的照片,还写了自己对《红楼梦》以及林黛玉的理解,写了好几页纸。另外还附上自己写的几首小诗。信寄出去后陈晓旭就开始了等待。她原以为不会有什么希望,谁想一星期后她就收到导演王扶林的来信,要她亲自到北京去面试。

对于陈晓旭来说,她的高兴可想而知。后来的情形读者基本上都知道了。但面试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陈晓旭在2006年的演讲里透露了一件事情,就是面试时剧组给她出了很多关于《红楼梦》的问题。由于那时陈晓旭已经读过几遍原著,因此对这些问题都应对地比较自如。

但剧组还是给她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妙玉的判词是怎么写的?说实话,在80年代,普通读者读过《红楼梦》原著的并不多,就算读过也未必对“红楼”人物的判词了解地很清楚。很多人可能连什么是“判词”都不明白。但陈晓旭还是凭借很好的记忆力背出了妙玉的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可以想象,陈晓旭连妙玉的判词都知道,可见她对《红楼梦》的理解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在文化修养方面陈晓旭是符合标准的。当时王扶林给陈晓旭说她来早了,但陈晓旭又不能多在北京待,于是回了鞍山。王扶林告诉她保存好火车票,下一次来时可以报销。这样,陈晓旭成功入选《红楼梦》剧组。

87《红楼梦》剧组在火车站迎接演员,左二为袁枚,左四为陈晓旭

后来王扶林对陈晓旭说:“我们在上万封来信中发现了你,而且能够由我自己给你回信,你知道为什么吗?”

陈晓旭在北大演讲时的情形

陈晓旭说:“为什么?”

王扶林说:“在我们所接触的十几岁的这些演员当中,没有人像你这样,对《红楼梦》这本书写一个分析,然后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写上自己的感受,所以我们就觉得你非常特别……”

那时候,给剧组写自荐信的有上万人。很多人对《红楼梦》大多是从越剧、连环画的角度来了解的。陈晓旭因为读过原著,并且对《红楼梦》了解地比较深刻,所以她从上万人中脱颖而出。

后来王扶林导演说:陈晓旭能够饰演林黛玉在于她的“综合气质”,是竞争林黛玉的演员中很像林黛玉的。

从陈晓旭毛遂自荐,最终成为林黛玉扮演者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发现陈晓旭具有的3个优点:

第一,善于发现机会

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因此要想得到机会,就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机会的眼睛。机会是客观存在的。机会出现了,你没有发现机会,机会对你来说毫无意义;机会出现了,你发现了机会,但你没有付诸行动,机会也会付诸东流。只有发现机会并主动出击,才有可能得到机会。

第二,善于把握机会

当时给《红楼梦》剧组写自荐信的有上万人,可想而知,要想从上万人里脱颖而出是多么难。陈晓旭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导演王扶林给她回信,就在于她善于把握机会:她写的自荐信独具一格,有对《红楼梦》的分析,有对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感受,还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

在北大的演讲中陈晓旭透露,少年时她不喜欢数学课,一考《数学》就感到头疼。但对《语文》她非常感兴趣,尤其擅长写作文,那时候有小伙伴不喜欢写作文,就经常模仿她的作文。

对文学的爱好,让她对《红楼梦》的理解比同龄人要深刻,这对她把握饰演林黛玉的机会至关重要。

第三,得到机会后不断提升自己

87《红楼梦》剧组对演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当时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员都很有才华,有不少人都是从专业剧团来的,有唱越剧的,唱黄梅戏的,有话剧团的,有人拍过电影和电视剧。

因此,演员出演什么角色,除了自身条件要符合原著的描述外,还需要通过饰演小品来竞争。

对于陈晓旭来说,她的演技在一群有才华的人中间不是特别好。比如同样竞争“林黛玉”的张静林就比她演技好。在鞍山话剧团的时候,陈晓旭出演过电视剧《家风》的刘大妹一角。还出演过话剧《聂小倩》,没有演出任务的时候她还当过报幕员。因此,陈晓旭并没有太多演艺经验。

当时由于扮演贾宝玉的欧阳奋强还没有进入剧组,经常与陈晓旭“搭戏”演小品的是女扮男装的东方闻樱。东方闻樱进入角色比较快,但陈晓旭经常不入戏。直到有一次王扶林告诉她:“这是你最后一次机会了。”陈晓旭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她刻苦揣摩人物才顺利进入角色。

剧中的林黛玉有弹琴的片段,陈晓旭不会弹琴。她临时找了一位老师,现学现卖并最终把这个片段拍好。

得到机会后不但提升自己,才能成功塑造人物。

02

陈晓旭对《红楼梦》的看法:主题包含在《好了歌》里

在陈晓旭看来,《红楼梦》整体上写的是“人生”的喜怒哀乐和“无常”,也即人对自我“命运”难以把握的一面。

对于《红楼梦》的理解,陈晓旭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少年时她只是看故事,关心人物的命运。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晓旭认识到《红楼梦》描写了对人生认识很深刻的一面,它的主题主要表现在《好了歌》里面,“世上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举凡功名、财富等等是人所追求的,但到了最后人们会发现,自己一辈子苦苦追求的财富等等,就像烟云一样消散了。

人生也是一样,很短暂。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作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更作为一位成功的商人,陈晓旭对《红楼梦》的认知达到这个程度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她进入商界本身就是一位“财富”的拥有者:辛勤追求了财富,最后却像烟云一样过去,这个“追求”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表面上看,陈晓旭对《红楼梦》的这种认知有些“消极”,但是在现实中,陈晓旭却积极地走向事业和人生的成功。她坦言自己喜欢庄子的思想,在精神上有“出世”的一面,也有儒家的观念,在事业上有“入世”的一面。能把这两种不同的观念融合起来,说实话陈晓旭很不简单!

03

陈晓旭对林黛玉的看法:她了解宇宙的真相

《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的原著,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很多人物的结局都与曹雪芹的愿意不一样。这成为很多红学家研究的课题。少年时陈晓旭读《红楼梦》,林黛玉的精神世界跟她很有共鸣,所以她喜欢这个人物。当北大的同学问陈晓旭对林黛玉的看法时,她表示: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是“看破”的一个人,她非常清醒,所以对贾家以及大观园里的人和事经常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对于自己的“命运”林黛玉很清楚,但无力改变,所以活得很沉重。

在谈到林黛玉的结局时,陈晓旭表示:

由于《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很多人物的结局没有表达出曹雪芹的原意。假如由她来写林黛玉的结局,林黛玉不会是带着一种“怨恨”、“一种遗憾”离开人世的。因为在《红楼梦》判词里,林黛玉是太虚幻境里的绛珠仙子,她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才下世为人,用“一生的眼泪来还他”。所以,林黛玉是来“酬愿”的,她“偿还完眼泪”后,心愿已了,对人世间的事情也看的更清楚,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这样,她又回到了太虚幻境。

陈晓旭的基本看法是:

林黛玉最终并不是带着一种哀怨离开的,这个哀怨是一种未了的情困迷惑,林黛玉令人欣赏之处,不止是她多愁善感或者她具有诗人的气质,这些只是表象。从林黛玉葬花这个行为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有灵气的女孩,她看到落花,知道花也有生命,所以她担心花流落到肮脏的地方会被污染,所以把花埋起来,像对待一个人一样,这就是对一切有情和无情的尊重。

陈晓旭说:

她了解宇宙的“真相”,宇宙的“真相”就是一切有情无情,全部都是要被尊重的生命。所以我特别欣赏她,是因为她是《红楼梦》里唯一“觉悟”的人……

陈晓旭对林黛玉的这种“理解”,可以说有些令人感到惊讶,因为这是一种很深刻的见解。林黛玉无疑是很聪明的,她喜欢看庄子的书,《葬花吟》里那句“天尽头,何处有芳丘”的诗句,有一种“昂首问天”的追问。所以,她对“宇宙人生”有独特见解,所以看见落花才葬花。

与林黛玉有相同气质的是贾宝玉。他看见河里的鱼会与鱼说话,看见燕子跟燕子说话,自己淋了雨却劝别人去避雨,这些行为在别人看来有些“呆傻”。但其实,就像陈晓旭说的那样:他们是有“灵气”的人,对待世间万物的“有情”和“无情”都当做同等的生命来看待。

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所以陈晓旭说:林黛玉了解宇宙的“真相”。

这个看法很高明,也很深刻、专业。

04

林黛玉的柔弱和商人的果敢,如何融合在一起?陈晓旭:林黛玉很有创意

在那次演讲中,有同学向陈晓旭提问:您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有共鸣,但林黛玉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作为一个商业管理者,需要在经营中有果敢和决断,您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陈晓旭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不能简单地认为林黛玉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在表面上看来,林黛玉是“病如西子胜三分”,但她的内心是坚强的,就因为她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这决定了她在处理很多事情时都会表现出一个反差,就是说,她所判断、选择的一切,都表明她跟外部环境有矛盾。但她并不在意世人的眼光,依旧按照自己的爱好去生活,这恰恰表现出林黛玉与封建礼教不妥协的姿态,是勇敢的。

作为一个商业经营者,同样也需要林黛玉这种不妥协、不服输的态度。从另一方面来说,林黛玉的冰雪聪明恰恰与商业经营有异曲同工之处,就在于,林黛玉是个很有“创意”的人,她会写诗作词,水平很高,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原创”能力。当年陈晓旭主要做广告业务,把厂家的商品推销出来,做广告策划同样需要一种“原创”能力,需要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点子”。

陈晓旭说:

林黛玉如果到现在,她是一个很好的广告人。

陈晓旭对林黛玉的理解很到位。表面上的柔弱掩饰不了她内心的坚强。她的聪明伶俐又表现出她的原创能力。当贾母在大观园宴请刘姥姥时,林黛玉给惜春出了一个点子,让她绘画时把“宴请刘姥姥”的事情画进去,取个名字就叫《携蝗大嚼图》,这个“创意”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诸如此类的“点子”林黛玉有很多。

这与陈晓旭从事的广告策划是一致的。

在给某品牌做推广时,陈晓旭采用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词汇“系出名门”来做推广:“秀其外绝无奢华,慧其中内蕴悠远”的诗句,赋予物化产品以鲜明的形象感,成为经典的广告语。

总结

陈晓旭的人生经历很励志。

退出影视圈后,她很少接受采访。

2006年接受北大邀请去演讲,可以说是她对自己演艺和商业经验的一个“总结”。

回顾陈晓旭的演讲,我们仍然能得到很多启发:

人生有很多机会,关键要有发现机会的眼睛,并以自己的实力紧紧抓住它。参与87《红楼梦》的拍摄是陈晓旭一次重要机会,这让她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也许陈晓旭都没想到,她出演了“林黛玉”和“梅表姐”这两个知名的角色后,就再也没有更多适合她的角色出演。

当人生遭遇困境时,陈晓旭有过迷茫,但她最终再次抓住机遇,在90年代下海经商大潮中成为一位广告策划人,实现了人生的另一次华丽转身。可以说,陈晓旭对“机会”的把握很到位!

颇令人惊讶的是,陈晓旭对《红楼梦》及林黛玉的认知很深刻:

林黛玉的最终结局并非带着“哀怨”离开,而是她“偿还完眼泪”后,没有遗憾地回到太虚幻境。这个观点颇为新颖。如果说,红学家主要从考证的角度来推测林黛玉的结局,那么,陈晓旭作为“林黛玉”的饰演者,无疑有更贴切的体验。另外诸如: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了解宇宙“真相”的人;她不是柔弱的,而是内心非常坚强;她冰雪聪明,具有独特的“原创”才华。

这些观点都很有意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