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电梯直达
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文·刘亚东
当地时间 2025 年 5 月 11 日晚,一场备受全球瞩目的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落下帷幕。这是特朗普于 1 月 20 日就任美国第 47 任总统后,中美双方首次举行的面对面高级别经贸磋商。中方代表、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会后表示,此次会谈 “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双方达成 “重要共识” 并取得 “实质性进展” 。尽管协议细节尚未完全公开,但此次直接对话,已然成为两大经济体试图打破长期经贸僵局的关键信号。
2025年5月11日,瑞士日内瓦,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左)和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右)在中美双边会谈第二天结束后向媒体发表讲话。(图源:美联社)
当前,中美经贸关系走向缓和,背后有着深刻的全球与国内经济背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 2025 年 4 月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 2.3%,地缘冲突引发的能源与粮食危机持续冲击全球供应链,而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性影响,更是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美国经济内部也面临挑战。2025 年第一季度,美国 GDP 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 0.3%,尽管 2 月总体 CPI 同比回落至 2.8%,核心 CPI 同比回落至 3.1% ,但债务规模已突破 37 万亿美元,财政部偿债压力与日俱增。而中国方面,海关总署 5 月 9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 4 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14.14 万亿元,同比增长 2.4%,4 月单月出口增速回升至 9.3% ,展现出一定韧性,但房地产市场调整与地方债务风险,仍需要政策持续发力稳增长、防风险。在全球经济风雨飘摇、双方内部压力显现的背景下,“脱钩断链” 带来的高昂成本,促使中美重新审视经贸关系,寻求合作契机。
2025第一季度美国实际GDP环比按年率计算下降 0.3%
(图源:美国商务部)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虽延续对华强硬表态,但美国国内商业团体的反对声愈发强烈。美国半导体协会报告显示,对华芯片出口限制已使行业损失超 1200 亿美元,农业州因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库存积压,多次向白宫施压。中国则面临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欧盟 2025 年初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关税,进一步压缩了中国产品的海外市场空间。此外,人工智能伦理、跨境数据流动规则的缺失,成为横亘在两国之间的新矛盾点,亟待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这些现实矛盾,成为推动双方重回谈判桌的重要动力。
从有限信息推测,此次磋商可能聚焦关税、技术、金融三大关键领域。在关税方面,特朗普政府或考虑部分放宽对中国医疗设备、消费电子产品的关税壁垒,以缓解美国国内消费者成本压力,同时换取中方在美资企业数据合规监管上的灵活性;技术层面,双方可能就人工智能研发的伦理与安全红线达成原则性声明,避免技术沦为地缘政治对抗的工具;金融领域,美联储持续缩表导致美债流动性紧张,中方或选择性增持短期国债,而美国则可能暂缓对中国绿色债券发行机构的潜在制裁威胁,以此稳定金融市场情绪,促进资金跨境流动。这些局部合作,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美战略竞争态势,但能为跨国企业营造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
然而,中美之间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矛盾,绝非一次会谈就能彻底解决。特朗普第二任期强化了对关键矿产、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对华投资禁令,试图在关键技术与资源领域遏制中国发展;中国则加快自主技术生态建设,降低外部依赖。美国国会两党推进的《中国竞争法案 2.0》意图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 “气候关税”,中国新修订的《反制裁法实施细则》则进一步充实反制手段。在数字主权界定、产业补贴透明度、新兴技术军事化应用等深层次规则领域,双方仍缺乏有效的对话机制与合作框架。
图为会谈地点: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瑞士常驻代表官邸
(图源:法新社)
日内瓦会谈是中美在“竞合” 新常态下,管控经贸危机的一次务实尝试。相较于拜登时代在气候合作上的单点突破,特朗普政府更倾向以短期利益交换缓解国内商界压力,但其 “交易主义” 风格,可能导致共识落实过程充满变数。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此次对话虽能延缓 “新铁幕” 彻底落下,但产业政策对立、技术标准割裂、金融结算系统平行化趋势,正重塑世界经济秩序。未来半年,美国对华关税复审结果、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的政策走向,以及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上双方的互动,将成为检验此次“破冰” 成效的关键指标。在技术革命与大国博弈的浪潮中,2025 年这场试探性握手,或许只是漫长而艰难的合作之旅的起点 。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