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有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凡事都有尺度,若是做到了极致,就要开始走下坡路了,甚至会出现反弹力,伤害到了自己。

就是做好事,也是如此,并不能随意选择“送佛送到西,好人做到底”。

要知道,事情从“好”到“坏”,有一个临界点,你不要去超过。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社交中,若你遇到以下几件事,要及时留一手,让自己可进可退。

01

过分共情,你会成为他人的“出气筒”。

人与人交往,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就能理解对方要说什么,做什么。

我们以为,希望对方可以理解自己,成为朋友,那么自己就变成对方的样子。未来,他懂了你的用心良苦,就会反过来爱你,敬佩和尊重你。

事实上,我们的想法,难免是一厢情愿的。

共情是相互的,你单方面的决定,会让对方有恃无恐,然后在你面前,指手画脚,摆出恶态。

北宋初年,赵普作为开国功臣,位高权重。

有一天,赵普摆宴席,招待官员。

有个叫姚恕的官员来赴宴,门口的侍卫没有好好引导,让姚恕很没有面子,拂袖而去。

过后,赵普觉得是自己冷落了对方,导致对方内心难受,就提这礼物,登门道歉。

但是姚恕并不领情,还认为他自己和赵光义是一伙的,有靠山,不惧怕赵普。

在工作中,赵普也积极举荐姚恕,让其做了地方大员。

赵普使出了浑身的办法,姚恕还是摆出不接纳的样子。

总是和别人共情,对方却越发嚣张,随时可以骂你,责怪你,赶你走。

你的共情,在对方看来,就是“软弱,巴结”。这样的事情,还有意义吗?

你以为是提供了社交的情绪价值,其实是你太好了,成了别人的出气筒,而你还“一声不吭、唯唯诺诺”,太可悲了。

02

爱管闲事,你会成为他人的“替罪羊”。

很多事情,本来和你无关。但是你看不下去了,要管一管,希望事情按照你想的去发展,也能顺顺利利。

有的人,就会“就坡下驴”,有人来插手这件事,他就马上走开,袖手旁观。因此,这件事,你一旦插手,就完全变成你的事情了。

万一这是一件破事,你不是变成了替罪羊?

在清朝末年,天下混乱不堪。

李鸿章看到自己的安徽老家,被太平军搞得一团糟,很是心痛。

他也想为家乡人做点事情。但是他此刻的官位不高,只是翰林院的工作人员。

忽然,他灵机一动,去找工部侍郎吕贤基。

吕贤基顺势就说:“你写个奏章,我在上面签字。建议朝廷派人去镇压太平军。”

奏章提到朝廷,马上有了回复:“请吕贤基去安徽剿灭太平军。”

吕贤基是一个文官,忽然要带兵打仗,倒吸一口凉气。

更不可思议的是,吕贤基到了安徽,李鸿章作为副手,以父亲病重为由,溜了。

吕贤基最后战死沙场,得了个“吕文杰公”的称号。

本来和自己毫无瓜葛的事情,因为自己管了,就到了自己头上,方方面面都很棘手,这显然是无事找事。

人在社会上,不能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但是要先看一看,事情是什么样的。闲事还是别管了,你应该专注自己的工作,看清自己的能力。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什么都管,会让你事情多如牛毛,管不过来,生活一团糟。

03

好为人师,你会成为他人的“眼中钉”。

《孟子·离娄下》里写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你第一次提建议,人家会很感谢你。

你一次次提建议,人家认为你这个人有毛病,就是见不得人好,就是要抬杠,或者另有企图。

在单位上,还有这样的现象:谁提的建议,就谁去抓落实。

事情做不好,你反而变成了大家的笑话。事情做好了,你也累得气喘吁吁,功劳还是别人的。

清朝末年,义和团兴起了,反对洋人。

大臣赵舒翘、刚毅去接近义和团,考察了一番,提出“拳民可恃”的建议。

慈禧听了建议,招安义和团,导致洋人和清廷的矛盾愈演愈烈。

刚毅主张,既然矛盾大了,那就宣布开战。

接下来,八国联军攻破了京城,慈禧外逃。

当慈禧回到京城,马上追究刚毅等人的责任,到底是人头落地。

给人当老师,希望别人少走弯路,阻止人家犯错。一次两次就够了,别人不听,那就算了,不要反反复复去建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非得让对方认同你的想法,无疑把自己变成了“对立面”,哪壶不开提哪壶。

04

与人交往时,总是留一手,就解除了“过犹不及”的困扰。

做好事的时候,随时记住一句忠告“好事做尽,灾祸降临”,然后再去行动、开口说话。

其一,理解别人的苦衷,感受别人的幸福,能说共情的话,但不迷失自己。当对方不领情的时候,就算了,大不了不去交往。

唯有互相共情的人,才值得你长期尊重。

其二,遇到闲事,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若是天下大事,你还得看自己有能力吗,不要贸然去干预。

当自己手忙脚乱的时候,应该拒绝一些事情,别干多,错多。

其三,提建议,看对方是谁,也琢磨自己的建议,是否靠谱。逢人只说三分话,要留七分沉默。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必把自己的命运,捆绑在别人的身上;更不要逼着别人,活成了你。

如果热情是一种伤害,那么冷漠就是一份善意。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