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片名引发热议,网友都觉得太小气了
文/叶雨秋


近日,外交部发布的宣传短片《不跪》引发舆论热议。这个以单字为名的作品,本欲传递中国外交“挺直脊梁”的刚毅姿态,却因直白生硬的表达方式招致部分网友诟病。这场争议绝非简单的“命名技术之争”,而折射出当代中国在重构国际话语体系时,如何平衡历史底蕴与时代语境、民族情感与普世价值的深层命题。
一、命名之惑:文化基因与时代语境的碰撞
(一)单字命名的文化悖论
中国文字以“一字见乾坤”著称,但《不跪》的“不”字却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不”字承载着《道德经》“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暗合《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另一方面,单字命名易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陷阱。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而“不跪”的绝对化表达,可能让外界误读为中国放弃“以和为贵”的外交传统,转而采取对抗性姿态。这种命名策略,恰似用青铜鼎的纹饰装饰芯片,虽具文化厚重感,却与数字时代的传播规律存在错位。
(二)国际传播的“语义鸿沟”
当“不跪”被翻译为“No Kneeling”时,文化内涵的流失更为显著。在西方语境中,“Kneel”虽可关联“屈膝投降”,但更多指向体育赛事的赛前仪式或宗教礼拜动作,难以承载中国“士可杀不可辱”的文化尊严观。反观中国古代外交命名智慧:郑和船队称“宝船”,彰显和平通商之意;张骞出使西域称“凿空”,凸显开拓精神。这些命名既避免对抗性词汇,又通过意象传递价值观。当前中国外交命名若过度依赖否定性表达,可能重蹈西方“文明冲突论”的窠臼,陷入“为反对而反对”的逻辑怪圈。
(三)民族情绪的“度”之困境
公众对《不跪》的批评,本质是对“民族自尊”与“国家成熟”关系的深层思考。近代中国历经百年屈辱,民众对“站起来”的渴望刻骨铭心,但这种历史记忆不应成为束缚外交话语创新的枷锁。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当代中国外交命名,既要唤醒历史记忆中的精神图腾,更要展现“美美与共”的格局。若执着于“不跪”式的悲情叙事,可能使外交话语停留在“受害者心理”层面,难以塑造引领性大国的形象。
二、历史镜鉴:从“弱国心态”到“大国风范”的命名嬗变
(一)晚清外交:屈辱命名的集体记忆
《南京条约》的“协定关税”条款、《辛丑条约》的“惩办祸首”条款,这些命名背后是“弱国无外交”的惨痛现实。彼时清廷在谈判中被动接受西方拟定的条约名称,连“赔款”都需用“抚恤”等婉辞遮羞。这种命名权的丧失,本质是主权尊严的沦丧。历史的教训警示我们:外交命名不仅是语言艺术,更是国家实力的晴雨表。
(二)新中国外交:从“反帝”到“共赢”的范式转换
1950年代“抗美援朝”的命名,既彰显保家卫国的正义性,又避免直接对抗性表述;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措辞,用“恢复”替代“加入”,暗含对历史正义的坚持;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命名,以“路”与“带”的意象传递开放包容理念。这些成功案例表明,中国外交命名已从“斗争哲学”转向“建设性思维”,在坚守原则的同时,注重塑造共同利益的交汇点。
(三)新时代命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
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场合,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和合共生”等理念,其命名艺术堪称典范。例如“数字丝绸之路”既传承陆海丝路精神,又赋予时代内涵;“全球发展倡议”用“倡议”替代“计划”,展现平等协商姿态。这些命名实践证明:中国外交话语创新的关键,在于将“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转化为国际社会可理解、愿接受的公共产品。
三、破局之道:在历史纵深中淬炼外交话语
(一)从典籍中萃取“中国式表达”
可借鉴《尚书》“协和万邦”的治理智慧、《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维,将“刚柔并济”的东方哲学融入外交命名。例如将反制单边制裁的行动命名为“衡平之策”,既体现《周礼》“以平为准”的法治精神,又暗含“制衡”的现代意涵;将科技合作计划命名为“格物计划”,既传承《大学》“格物致知”的求知精神,又彰显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
(二)以“意象思维”超越“概念对抗”
避免“战争-和平”“对抗-合作”的二元对立命名,转而采用更具诗性的意象表达。如将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命名为“青绿工程”,取法《千里江山图》的生态意境;将人文交流项目命名为“丝路雅集”,呼应《兰亭集序》的文化雅韵。这种命名方式既能唤起共同文化记忆,又能消解西方对“中国威胁论”的刻板印象。
(三)构建“三维命名坐标系”
1.历史维度:深挖“郑和下西洋”“万国来朝”等历史符号,赋予其“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新解。
2.现实维度:紧扣“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顶层设计,打造具有标识度的命名体系。
3.未来维度:借鉴“元宇宙”“碳中和”等全球性概念,提出“数字文明共同体”“气候命运共同体”等前瞻性命名。


四、在命名中寻找文明的坐标
外交命名之争,实则是中国如何以文明型大国姿态参与全球治理的缩影。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到空间站里的“天宫”,从《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今天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始终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未来的外交命名,既不必困守“不跪”式的悲情表达,亦无需刻意模仿西方的概念体系,而应如《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当我们将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四十年的改革智慧、新时代的战略愿景熔铸于命名艺术时,自能创造出既具历史纵深感、又具当代穿透力的外交话语体系。这或许正是《不跪》风波给予我们的深层启示:大国风范的塑造,既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智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