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病入膏肓的杜月笙突然回光返照,吩咐女儿去银行取回一个保险柜,全家人以为要分家产,哪知打开后,大吃一惊,里面根本没钱,而是满满一柜借条。

1949年,杜月笙带领全家移居香港,因为走得匆忙,大部分产业都留在了上海,他手里只有30万美金和为子女准备的10万教育经费。 杜家人过惯了花钱如流水的日子,加上登门拜访的朋友络绎不绝,杜月笙手里的钱只出不进,心急如焚。 他投资蚕丝生意,结果赔了10万;和朋友合伙开公司,投了5万美金,生意却毫无起色;又请朋友帮忙炒股,赔了3万。 打击一个接一个,眼瞅着就要坐吃山空,杜月笙急火攻心,哮喘病复发,缠绵病榻数月,后来陷入了半昏迷状态。 这天,杜月笙一觉醒来,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大家以为他的身体有所好转,不料,他却安排起了自己的后事:死后,要买一口上好的棺材,穿长袍马褂,先葬在台湾,日后移葬上海,落叶归根。

就在家人黯然失色,悲悲切切之际,杜月笙又吩咐女儿去银行取回一个保险柜来。 大家猜测柜里定是杜家积攒的万贯财产,赶紧围了过来,打开一看,哪有什么金条银元,满满一柜居然全是别人跟杜月笙借钱时写的条子,而且借钱人全是当时上海滩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多则500根金条,少则5000美元。 此时,杜家的生活已陷入拮据,这一柜的借条,让家人们又看到了希望,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了杜月笙的脸上,急切地等待着下文。 哪知,杜月笙却当着大家的面把借条一张一张全烧了,众人惊诧不已。掌家的四太太忍不住叫了声:“月笙!” 杜月笙望着满脸泪水的家人说道:“我这么做,是在保护杜家!借出去的钱其实就是交情,懂得感恩的人自会记住咱们杜家的好,不懂感恩的,你们去要,就会招来祸端。我不希望自己死后,杜家子女因为这些借条遇到不测。” 烧完借条,杜月笙拿出仅剩的11万美金分给了家人。

杜月笙一生在上海滩叱咤风云,向来视钱财为身外之物,“别人存钱,我存交情。”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当年,上海商储银行遭遇“钱荒”,市民们排队提现,行长陈光甫急了,这样下去银行非倒闭不可,他知道上海滩没有杜月笙办不了的事,只是两人素无来住,只得托人找杜月笙帮忙解困。 身边人提醒杜月笙:“陈光普从来没把咱们瞧在眼里。”杜月笙却说:“他是他,我是我。”随即请来烟、赌两道有脸面的人物,号召大家存钱,帮银行渡过难关,自己则带头报了300万,这些人纷纷报名响应。 次日,杜月笙带领众人来银行存钱,排队的市民们见状,仿佛吃了定心丸,纷纷散去,银行转危为安,陈光甫对杜月笙感恩戴德。 杜月笙的师傅黄金荣在抗战时期,产业一落千丈,无力维持开销,想跟他借钱,又抹不开面子,便想了个损招,指使手下在四川绑架了他,索要40万大洋。

哪知杜月笙多给了绑匪50万,让他们留着喝茶。绑匪从来没见过主动加钱的人质,而且张嘴就是50万,激动得差点跪下,随即将黄金荣供出。杜月笙得知师傅的近况后,又寄去一笔款子,感动得黄金荣老泪纵横。 北洋的“一把手”黎元洪下台后,流落到上海,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杜月笙特意把自己的一处别墅换了套新家具,送给他住,还派了手下护他以周全。落难之中的黎元洪感动不已,随即送给杜月笙一副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杜月笙重情重义的美名也随之流传开来。 《杜月生全传》客观地讲述了这位青帮大佬,从无名之辈到名震上海滩的传奇故事。书中不仅有杜月笙的秘闻,还有他运筹帷幄的谋略,尤其他做人做事的智慧,令人受益匪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