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中,彭总是当之无愧的志愿军统帅,但志愿军的历任代司令员、司令员却不止彭总一位,还有多位上将、大将级别的人物,也曾负责统领过志愿军。除了彭总外,其他4位志愿军统帅分别是谁呢?后来谁的发展情况最好?

最早担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职务的,是陈赓大将。陈赓并非首批入朝的志愿军将领,但1952年彭总回国治病时,代理其志愿军司令员职务的却不是第一副司令邓华,而是后期入朝的陈赓。这也很正常,因为陈赓在国内战争时的履历和战功均是高于邓华的。在1952年陈赓曾代理了两个月的志愿军司令员职务,后来被中央军委调回国内,负责哈军工建设。

陈赓是这几个人当中,唯一一个在1955年获得大将军衔的将领,按理来说应当比其他人发展得更好。但事实并非如此,陈赓早年进过国民党的监狱、受过重刑,因此身体素质并不好,晚年两次发生心肌梗塞的情况。中央考虑到这一层原因,虽然陈赓才华横溢功劳也很大,但却不能长期放在关键岗位上,要对工作本身、还有将领的健康负责。

陈赓在建国后的最高职务就是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在一些开国上将当中,这也是比较普遍的职务,更不要说大将级别了,可以说并不算高。事实也证明,中央的用人安排是有道理的,陈赓大将因病在1961年不幸离去,是10位大将里面最早辞世的。所以他在几任志愿军司令员、代司令员当中,后期的军政职务不属于很突出的一位。

接下来是邓华上将。对于邓华,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十分熟悉,因为除了彭总之外,志愿军和联合国军交战时,另一位起到关键指挥作用的人物就是邓华。1950年入朝时,邓华兼任十三兵团司令员,并长期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职务。在彭总回国主持军委工作期间,他先后担任过志愿军代司令员、司令员,也是除了彭总以外,唯一一位同时身兼司令员和政委两项重要职务的志愿军负责人。邓华在朝鲜战场上的功绩,超过了其他上将级别的人物,被普遍认为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途。

而在他从朝鲜回国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情况也确实如此:邓华曾同时担任副总参谋长和沈阳军区司令员。然而在1959年庐山会议和军委扩大会议上,他却意外受到一些事件的牵连,被迫离开军队接近20年时间,自然也谈不上多么好的发展了。虽然晚年的邓华又被调回军事科学院任职,重新成为了中央军委委员,但他的军事生涯总体上未达预期。这是有客观原因的,比较可惜。

第三位是杨得志上将。杨得志在邓华之后,出任过志愿军司令员。此时半岛上基本已经没有战事了,所以他在朝鲜的作用并没有邓华那么突出。不过杨得志将军的后期发展,却超过了其他几位志愿军统帅: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副国级领导人),并且在1979年指挥了对越反击战的西线战事,无论功劳、资历都非常出众,晚年还出任过全军总参谋长职务,这是其他几位志愿军统帅所没有达到过的高度。客观而言,杨得志可以算是这4人当中,后期发展情况最突出的一位。

最后是出身二野的杨勇上将。杨勇也是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主力兵团司令之一,在杨得志之后成为最后一任志愿军司令员,一直到1958年才回到祖国。杨勇在生涯后期(1982年)曾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也是副国级干部,就职务级别上可以和杨得志齐平。但总体而言不及杨得志,在1980年中央考虑总参谋长人选时,杨勇一开始占据优势。但杨得志对越反击战的功劳比较出众,在军中的整体评价也略高于性情耿直的杨勇,最终杨勇上将与总参谋长职务失之交臂,只担任副总长长,军内地位上比杨得志略逊一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