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新剧《混沌少年时》刷屏了。

就连英国首相施凯尔(Keir Starmer)也告诉国会,他在家里和孩子们一起在追,该剧已经确定在全英中学播放。

这部英剧爆火除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及小演员惊艳表演,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

《混沌少年时》的故事很简单。

讲述的是一个13岁男孩Jamie因对同学Katie痛下杀手,连捅七刀而被逮捕,警方、父母以及治疗师都想解密背后的真相。

所有人也都在怀疑:一个外表如天使、被警察破门而入吓尿裤子的13岁小男孩,真的会犯下如此骇人的罪行吗?

剧集看似很老套,但它讨论的问题不单单是发生在这一名英国中学生身上,也是生活在网络时代无数青少年们面临的成长困境。

正如豆瓣某评论所言:"这不是悬疑推理剧,不是强剧情的作品,它更类似于纪实类的作品"。

清明假来了,迫不及待想推荐大家假期去看看这部剧。

01

— 湾妈看世界 —

我们的孩子正受

社交媒体暗语文化的迫害

为什么这部剧能引发全球观众的共鸣?

原因之一在于,它揭露了社交媒体里面有毒文化对未成年群体造成的一系列深刻影响。

《混沌少年时》一共四集,每集一个场景,分别为警局、学校、谈话室、家里。

在第二集中,警察巴斯科姆深入校园寻找Jamie作案真相,然而问了一通一无所获。

实在看不下去父亲巴斯科姆瞎忙的儿子泰里作为同龄人透露了他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一切:

现实生活中的Jamie是杀人犯,但在社交媒体上,他是受害者。

这群青少年通过网络沟通、社交,点赞、转发和评论数量成为一个人受欢迎程度的象征,同时他们之间流行着成年人听不懂的暗语文化。

比如各类emoji、网络词汇、鼓吹男性气概而闻名的网红安德鲁·泰特的言论等。

这些网路暗语是青少年的新型社交语言,用来建立身份识别和传递信息或价值观认同的方式。

主角Jamie就常年遭受网络暗语文化的“迫害”。

死者Katie生前以表情符号为暗语,多次在Jamie的Ins上评论其发布的照片。

比如曾留言了代表二八法则的羞辱性符号,即80%的女人会被20%的男人所吸引,剩下80%的男人会成为Incel,即交不到女友的弱男、屌丝。

简单说说Incel(非自愿独身者)一词,它于九十年代逐渐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它指的是一群认为自己因外貌、社交能力或其他因素而无法获得恋爱关系或性伴侣的男性。

这个词汇最初只是用来描述无法找到伴侣的人,但在激进网路社群,Incel发展成了极端文化。

一方面有时会衍生出带有敌意、厌女情节的思想,部分极端成员甚至鼓吹暴力行为;

另一方面它还会对没有魅力的男性造成反噬,在中文语境中等同于屌丝。

威尔士斯旺西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安德鲁·托马斯博士,在英国反极端主义中心的资助下调查了美国和英国最大的非自愿独身者样本。

他发现有两种人容易走上“非自愿独身生活”的道路:

第一种是社交能力差、 被欺负过、自尊心低下的人;

第二种是具有反社会特征和极端观点的人。

Jamie是典型的第一种孩子。

他被别人嘲笑长得丑,是弱男,在学校里和另外两个同伴长期受排挤。

有时候还会上升到肢体冲突,比如有人从教室窗口向他们吐口水,故意绊倒他们。

Katie多次在社交平台嘲笑Jamie是incel,从校园霸凌到网络霸凌,变换的不仅是形式,也是传播的速度。

随着网络的持续发酵,Jamie的名声人尽皆知,这种心理层面的霸凌也成了Jamie 最直接的犯罪动机。

或许在成年人世界里,一个emoji、一个网络词可能只是玩笑话,根本造成不了伤害。

但对于数字原住民,这些暗语文化背后的有毒观点正侵蚀着一群群心智不够成熟、自我价值感偏低的少男少女们,从而影响着他们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甚至诱导他们做出错误的行为。

所以在第三集对话心理治疗师时,Jamie的表现非常诡异,一改往日的小羔羊形象,出现了恶魔的迹象,他的一个眼神就足以让专业人士直冒冷汗。

他十分在意女心理治疗师的评价,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在治疗师对他流露出失望的表情时,他崩溃的质问道:你一点都不喜欢我吗?

但是当女心理治疗师占据对话上风时,他就会极度愤怒,用攻击性的话语和姿态震慑对方,总想要控制对方,掌握对话的主动权。

而这背后就是网上流行的可怕的有毒男子气概。

据英媒泰晤士报称,因为《混沌少年时》的大热,英国政府将在中小学推行反厌女教育,遏制“有毒的男子气概”。

02

— 湾妈看世界 —

网络有毒文化何时休?

Jamie不仅是一个荧幕角色,更是Z时代青少年被网络重塑的全体性代表。

揭开影视剧的面纱,现实生活中,深受社交媒体有毒文化侵害的Jamie、Katie们无处不在。

2022年一位居住在香港的18岁女孩开着直播从楼顶一跃而下。

她曾经以「打不到金头就自杀」为游戏ID名,然而赛季结束,她并没有如愿获得金头。

于是网友以「金头姐」为黑称对她进行辱骂并嘲讽她玩不起,下注了又不实现,就这样一群群青少年隔着网线把她推到了悬崖边。

一言不合就“开盒”、意见不同就“人肉”、一有冲突就“挂你”,这些原本违法的行为也借助网络通道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着。

这些三观还处在塑造期的孩子,甚至把获取并公开他人信息当做了自己能力的象征,以此向同学炫耀自己的厉害。

《混沌少年时》里同学的裸照在社交媒体Snapchat上疯传,包括死者Katie的上半身裸照,然而上传图片的小男生不是猎奇,而是证明自己的魅力。

2023年B站通报有群体在境外平台有组织地煽动用户对某些UP主人肉开盒,不仅公开个人信息,电话骚扰,还进行网暴和恶意举报,最终18个省的40余人被调查,其中未成年人是主要人员。

今年百度高管女儿的开盒事件就让我们看到有毒文化在青少年眼中就跟喝水一样简单。

仅一句对某韩流明星的吐槽就换来了组织性的、肆无忌惮的人身攻击以及个人隐私信息的疯狂传播。

经调查,这次开盒信息来源于国外社交平台里的一个名为「天网社工库」的群组。

这还形成了一个黑色产业,几十元就能买到基本信息,几百元就有完整信息,拿到信息再煽动精准打击。

真的很难想象,表面人畜无害的少男少女们,在网络的精神麻醉下,人人都是刽子手。

因为担心青少年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很多国家都在限制其使用,比如:

澳洲去年批准了一项史上最严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禁令,要求16岁以下的青少年禁止使用社交媒体或开设账号。

网络社交媒体公司如未能履行责任,罚款最高可达4950万澳元,这条立法将在今年12月生效。

意大利:14岁以下儿童需征得父母同意才能注册社交媒体账户;

德国:规定13至16岁的未成年人只有在父母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社交媒体。

但隔绝了社交媒体,限制了网络的使用,就能阻挡青少年走上不归路吗?

《混沌少年时》的答案是否定的!

仅仅把青少年犯罪简化为社交媒体有毒文化的怂恿和刺激,那么我们永远找不到解药。

03

— 湾妈看世界 —

青少年犯罪背后是集体的漠视

《混沌少年时》里,Jamie持刀行凶,在死者身上连捅七刀,分散在胸口、脖子、大腿和手臂处,之后他徒步回家,扔掉了带血的衣服和凶器。

仅是这文字性的描述就能被一个13岁小男孩的残忍所惊愕到。

社交媒体的确是让当初掩面痛哭、吓尿裤子的Jamie走上犯罪之路的引线。

但当我们跟随镜头走进校园和原生家庭时,会发现让这些青少年混沌的不只是网络的毒害。

还有学校的放任不管、无可奈何和父母的视而不见与情感淡漠。

当《混沌少年时》第二集的镜头对准校园时,看似生机的校园却处处都是危机。

随处可见的霸凌,满嘴脏话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游荡。

手机和社交媒体成了同学间的脐带,老师们心中的洪水猛兽。

老师用影片代替上课,迟到早退是常态。

身边的同学一个被抓,一个被杀,孩子们完全是一脸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

似乎在他们看来杀与被杀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视人命如草芥的这种平静,静默得让人害怕。

Jamie的朋友只想着自保,甚至妄图用逃跑来躲避共犯的罪行;

Jamie最喜欢的历史课,历史课老师居然撇得一干二净,用一句「学生太多,关注不到」搪塞追问。

最后整个校园只剩下被害者Katie的闺蜜在无助的愤怒,警官自己被霸凌的儿子暗自提供关键线索。

如果校园霸凌只是肢体冲突,那么《混沌少年时》呈现出来的霸凌更像是一种沉默的暴力。

这种沉默的暴力来自校园,也来自原生家庭。

父母很爱Jamie,但静静观察他们的表现,这一切都只是物质层面的爱,他们从未放下姿态去走进Jamie的真实内心。

父亲从小让Jamie踢足球,以为可以让儿子变坚强,然而他踢得总是很菜,只配当守门的。

在球场上别的爸爸嘲笑Jamie菜,Jamie爸爸羞耻地不愿和儿子对视,他在儿子最脆弱的时候连回视的勇气都没有,在意的只是面子,这是爱吗?这种回避比咒骂更伤人心。

Jamie喜欢画画,父亲满足了他的要求,儿子没坚持多久就放弃了,他也没管过,但这种不干涉的教育真的就是给足孩子自由吗?

Jamie想要电脑,也给他买了,整日在家里玩,以为儿子就不会犯错,在房间里怎么能学坏了呢?

但儿子真的犯错了,他把矛头对准了网络,认为是网络毒害了儿子,毕竟自己无法全方位保护儿子。

Jamie是名修理工,他早上六点出门,晚上八点回家,他从不抱怨工作的辛苦。

他很疼爱妻子,妻子以他为傲,可一旦意见不合,他就极具侵略性,试图用强硬的对话中断反抗。

因为自幼在父亲的皮鞭下长大,Jamie父亲发誓绝不让儿子重走自己的路。

然而他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靠着对物品的拳打脚踢进行宣泄,又时常情绪失控,隔着屏幕就能感觉到一个看似温馨普通家庭的窒息感。

Jamie对着心理治疗师的怒吼、挖苦,恶狠狠的警告,打掉咖啡杯,踢凳子,扔衣服又何尝不是父亲的加强版呢?

以为对孩子的爱就是吃饱穿暖、不挨打。

殊不知不缺物质需求的新一代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情感支持。

他们的暴力与反常藏在未被看见、未被倾听的孤独里。

直到影片结束,Jamie的父亲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爱有何问题。

他跟妻子说出了这些话:

“现在的孩子不都这样吗?鬼知道他们都躲在房间里看什么。我们无法做到无死角保护”

“又不是从我们这里学的。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们不能把错往自己身上揽。”

影片有几幕很有趣。

和Jamie父亲一样的警察巴斯科姆同样对儿子缺乏耐心,尤其是当他说到暗语文化是凶器时,巴斯科姆的表现演活了现实生活中父母们的质疑。

但和Jamie父亲不一样的是,警察巴斯科姆意识到自己儿子可能也是霸凌对象时,即便工作繁忙,也等在校门口,陪儿子去吃饭,谈论课程内容。

《混沌少年时》似乎并没有对青少年成长的困境或是社会病症给出对应的解药。

但警察巴斯科姆的举动何尝不是一种救赎!

04

— 湾妈看世界 —

举全村之力,养一个孩子

罪犯不应该被原谅,也不应该为其辩解。

但透过这部影片可以发现,这些青少年并不是天生的杀人犯。

一个13岁的孩子不懂什么是犯罪,不懂什么是死亡,他们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他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缺乏认同和认可,被忽视,被冷落,就像一棵棵饱受风雨的野草。

他们强悍又脆弱且敏感,他们靠着坚硬的外壳保护着自己,可怜又可悲。

非洲有句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

(图|政坛风云人物希拉里也曾以此谚语为题写过一本书《举全村之力》)

在网络迅猛发展的这个村落,数字原住民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看见,学校的看见,社会的看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