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最后的一个春天,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五月,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世,这一重大发现震撼了世界,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藏经洞里堆满了文物,共有佛经、文书四万七千余件,纸绢绣画、木刻印刷品、铜木法器一万余件,极具历史、艺术、文献、史料等价值。如写经就有佛经、道经、摩尼经、景教经等,有些非常珍贵,久已失传的佛经《大乘四法经论》等在此均有保存。 此外,还有目前世界上保存年代最古、最完整的印本书——刻于唐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敦煌学界给予这些文物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没有过的。过去几次学术上的发现,例如汉代的孔壁遗文,晋代的汲冢竹书和近五十年的居延汉简,殷墟甲骨,都不能和它比拟”。 藏经洞发现至今才100多年,但是他是如何被发现的,却早已说法不一。

目前流传最广的是,有一个叫王圆箓的人,因家乡湖北麻城连遭灾荒,生计难以维持,逃荒到甘肃。也有说,他原是肃州巡防军的退伍士兵。总之,因穷困,出家当了道士。 王圆箓来到敦煌莫高窟住定后,在莫高窟南区北段清理沙石,供奉香火,收受布施,兼四出布道募化,小有积蓄后,乃于莫高窟第十六窟东侧建太清宫道观,即今“下寺”。因布道的需要,王圆箓请了一位姓杨的人,为他抄写经文。

这位姓杨的就住在该洞窟的甬道里,背墙壁而坐。姓杨的好吸旱烟,在抄经之余,常用芨芨草燃火点烟,并将燃余之草随手插入身后窟壁的裂缝中。一天,余草较长,当草全部插入缝隙中后,仍未见底,姓杨的甚感奇怪,便用手怕打窟壁,听到空空的回声,他随即把此事告诉了王圆箓。 王圆箓和姓杨的在天黑之后,打开了这堵墙壁。墙壁打开后,里面露出一扇小门,打开小门,里面为一个复室。王圆箓拿来油灯一照,惊奇地看到里面堆满了法器、经卷、文书、绣画等。藏经洞就这样被发现了。 但是,据王圆箓的徒弟于1931年为王圆箓所立的墓志说,在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王圆箓以流水疏通了洞中多年积沙,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遂破墙壁,从而发现了藏经洞。

此说疑点不少,如以水疏通洞中积沙,似不可能,莫高窟处于沙漠之中,也不可能引水疏沙。又如壁裂一孔,仿佛有光,与藏经洞深入甬道,洞口向南背光的实际情况不符,似难以为据。 另外,据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王圆箓《催募经款草册》等说,在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的清晨,忽有天炮震响,原来封在洞口的泥土开裂,一洞窟隐约可见。王圆箓赶紧与工人一起挖掘,终于发现了一间高约1.6米,宽约2.7米,略呈长方形的复室,名扬天下的藏经洞就在不经意间被发现了。 王圆箓和叶昌炽都是最早接触藏经洞及其文献的人,他们所记述的发现经过想必也不会是空穴来风。

沉睡了近九百年的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它的发现经过究竟是怎样的,至今也没有解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