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李世民临死前对儿子交代:这个人太厉害,如果你镇不住,就杀了他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临终时,叮嘱李治:“这个人太厉害,如果镇不住,就杀了他”。

被唐太宗忌惮的究竟是何人?为何需要李治“镇”他?

李世民临死前对儿子交代:这个人太厉害,如果你镇不住,就杀了他

李世民临死前对儿子交代:这个人太厉害,如果你镇不住,就杀了他

李勣其人

公元598年,山东曹州,一个富庶之家诞生了李勣。自幼,就表现出非凡的聪慧和冷静的头脑,家人也寄予厚望。

十七岁那年,隋朝天下大乱,民间到处是揭竿而起的反叛军。

这一年,年仅17岁的李勣,带着坚定的目光踏入了瓦岗军,瓦岗军在山东一带势力渐强,吸引了大量怀有抱负的英雄豪杰。

徐世勣起初只是个少年,在瓦岗军中,凭着一腔热血和过人的智谋,迅速赢得了领头李密的赏识,被委以重任。

李世民临死前对儿子交代:这个人太厉害,如果你镇不住,就杀了他

隋末乱世,各种势力交织,瓦岗军强势崛起,但也遭遇了不少艰难挑战。

李密在与唐军的对抗中战败,瓦岗军遭到毁灭性打击,许多将领被俘,徐世勣也在其中。

面对即将到来的抉择,他选择归顺唐朝,加入了李渊、李世民的阵营。

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开启了他在唐朝的传奇历程。

唐高祖李渊,见徐世勣才智出众,对他的能力和忠诚深表认同。

为了让他能更好融入唐朝阵营,唐高祖赐姓“李”,赐名“世勣”,从这一刻起,他成为唐朝忠诚的战将——李勣。

李世民则更是视李勣为重要的盟友和忠臣。

李勣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很快得到了验证,在唐朝的统一战役中屡立战功。

李世民临死前对儿子交代:这个人太厉害,如果你镇不住,就杀了他

贞观之治期间,李勣作为文韬武略的干将,辅佐太宗李世民,帮助唐朝,建立起对外威慑的强盛局面。

面对不同的战局,李勣运筹帷幄,屡次在关键时刻化解危机。

他不仅是个骁勇善战的武将,更是个深谙计谋的智将,往往能够以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战果。

这种文武双全的才能,和冷静克制的态度,使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愈加稳固。

李勣多次为大唐远征四方,他征战的足迹遍布各地,东突厥、西突厥、吐谷浑、高句丽,都是他建功立业的战场。

李世民常在朝堂上,赞叹李勣的智谋与忠诚,将他称作“国之干城”。

李勣则始终低调行事,从不居功自傲,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深知作为臣子的分寸,不争功,不骄傲,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

李世民临死前对儿子交代:这个人太厉害,如果你镇不住,就杀了他

李勣不仅在战场上稳健,在朝堂之中,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从未参与朝廷的权力纷争,甚至常常在朝堂上话语不多,只在国家大事上才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一次次的胜利中,李世民和李勣的信任不断加深,彼此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君臣关系。

李勣成为唐朝的中流砥柱,他的威望与日俱增,朝野内外都视他为唐朝的国宝,在这背后,李世民也逐渐产生了隐隐的忧虑。

李世民临死前对儿子交代:这个人太厉害,如果你镇不住,就杀了他

李世民的担忧

贞观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将儿子李治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叮嘱他关于李勣的事。

“李勣此人智勇双全,若能镇住他,将是你最大的助力;若是镇不住,杀了他。”这一席话在屋内久久回荡。

李治一时愣住,他一直以为父亲完全信任李勣,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

李世民并未进一步解释,他轻轻闭上眼睛,似在追忆过去的征战岁月。

李治眼神复杂,或许在思考这句话的深意。

李世民临死前对儿子交代:这个人太厉害,如果你镇不住,就杀了他

李世民并不是对李勣不满,反而对他忠诚敬重,他也清楚李勣的能力,和影响力,对江山未来的不可控因素。

天下已定,和平稳定对于李治的统治更为重要。

李勣若继续辅佐新皇,自然是朝廷之福;倘若不臣,威胁不可忽视。

对于李治来说,这个父亲临终前的警告犹如警钟。

继位后,李治逐渐意识到李勣的重要性,也开始明白父亲那句“镇不住就杀了他”背后的用意。

李世民临死前对儿子交代:这个人太厉害,如果你镇不住,就杀了他

李治的抉择与李勣的忠诚

公元649年,李治继位,过了父亲留下的盛世江山。

即便有先帝的嘱托,面对李勣,他心中始终有些矛盾:一方面,李勣战功卓著,唐朝外敌都对他心生敬畏,是国家栋梁;另一方面,正因其功勋显赫,才引起了一丝隐忧。

既不能冷落这样一位国家功臣,又要确保他不会成为潜在威胁。

李世民临死前对儿子交代:这个人太厉害,如果你镇不住,就杀了他

这种复杂心情让李治对待李勣的态度格外小心。

李治决定继续重用李勣。他知晓李勣的忠诚和才智,赐其高位,让他肩负起朝廷的重担。

在太宗时期,李勣就是唐朝边疆最为重要的将领之一。

唐高宗深知自己初登大宝,仍需倚靠这位老臣,以巩固边疆防线,安定民心。

贞观二十三年,李治登基不久,便授予李勣“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职,让他以宰相身份辅佐朝政。

不久后,西北边疆发生战事,突厥势力卷土重来,边疆告急。

李治召来李勣,指着地图向他询问应对之策。

李勣不慌不忙地分析敌情,思索片刻,提出稳扎稳打的防守策略,逐步削弱突厥之力。

李世民临死前对儿子交代:这个人太厉害,如果你镇不住,就杀了他

李治欣然接受,这一策略在接下来的数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突厥军队连连失利,边境局势逐渐平稳下来。

李治对李勣的信任愈加稳固。

永徽四年,他进一步任命李勣为尚书右仆射,成为朝廷的中枢人物。

这一重任,代表着李治对李勣才干的认可,更展示出对他人格的信赖。

李勣一如既往地不居功,始终保持谦逊、谨言慎行,从不在朝堂上争功,甚至面对赏赐也常常低调谢绝。

李勣不仅在朝堂上谨慎,私下更是规避一切,可能招致误解的行为。

每次立下战功,李勣都拒绝接受封赏,只求与将士们共享胜利的果实,他常与家人道:“我受国恩多年,不应将功名视为己有”。

李世民临死前对儿子交代:这个人太厉害,如果你镇不住,就杀了他

家人多次劝他上奏请封赏,但李勣始终坚持功成不居、低调行事。

唐高宗李治看在眼里,渐渐放下心来。

李勣的忠诚不只在战场,更在他低调谦和的为人之中。

甚至不止一次在朝堂上夸赞李勣,称他为“功臣之典范”。李勣依旧神情淡然,始终谦逊如初。

李世民临死前对儿子交代:这个人太厉害,如果你镇不住,就杀了他

李勣的晚年与告别

永徽六年,朝廷再次对高句丽用兵,边疆将士热血沸腾。

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事,唐高宗再次召见李勣,嘱托他协助年轻将领苏定方统筹战事。

李勣虽已年过七旬,仍然果断接受了皇帝的命令,毅然上阵。

此时的高句丽,是唐朝最顽强的对手之一,屡次侵扰边疆。李勣率军奔赴战场,带领将士一举攻破敌阵。

他亲自坐镇指挥,分析战场态势。

李世民临死前对儿子交代:这个人太厉害,如果你镇不住,就杀了他

高句丽大将慑于李勣威名,败退千里,几年后,唐朝军队彻底平定了高句丽。

李勣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他并未将年老体衰,作为拒绝皇命的借口,反而视战场,为捍卫国家的职责所在。

公元683年,李勣已年逾八十五,功勋卓著。

身体逐渐衰弱的他,几乎不再亲自上朝,而是交由属下处理政务。

唐高宗听闻李勣病重,特派太医前往医治,并亲自前往李勣府中探望。

面对皇帝的关切,李勣只是微笑着说:“臣毕生忠于国家,今有陛下垂问,死而无憾。”他的眼神依旧清亮,却掩不住岁月留下的沧桑。

身边的亲人无不潸然泪下,皇帝更是叹息良久。

不久,李勣安然辞世,享年八十五岁。

李世民临死前对儿子交代:这个人太厉害,如果你镇不住,就杀了他

他留下的遗言简单而深情:“不要为我厚葬,墓碑不要张扬功绩。我愿一生荣誉,归于大唐江山。”

他的后代遵从他的遗言,为他安葬在简朴之地,墓碑上只有“李勣之墓”四字。

李勣离去后,朝野为之动容。

唐高宗亲自主持他的丧礼,并下令追封他为司徒,谥号“贞武”。

唐朝百姓自发前往祭奠,将李勣视为“忠臣典范”,他一生的忠诚和低调,成为唐朝百姓心中的传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