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刑警》里有一个让我感触特别深的人物,扮演的陶维志。

他为了破那起奸杀3个小女孩的案子,带领两个兄弟几乎跑遍全国,全程达10万公里之多,结果整整6年过去了,凶手还是没有找到。

后来,这案子被扮演的秦川三下五除二地破了。凶手王海在距离案发地仅仅9公里左右的东井下村被找到。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陶维志面对这10公里对10万公里的“降维打击”,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否定,辞职了。

一句话,《》里的陶维志,妥妥一个付出很多,却收获很少的,有点悲哀的角色。

那么,我们应该从他的故事里得到一些什么启发呢?

努力的方向永远大于努力本身。

六年来,陶维志几乎跑遍全国,车都跑废了。经费没了,就自己花钱买票。为了寻找顾家坡,骑着一辆自行车翻山越岭,因为道路崎岖难行,时不时地就要来一次“车骑人”。

一句话,陶维志的目标就是攻破此案,他比谁都着急,同事领导都劝他放弃,他也不放弃,他的努力所有人都看得见。他在荒山野外,羊肠小道,悬崖峭壁,扛着自行车,龇牙咧嘴,艰难攀爬的场面真是特别悲怆。

可惜,结果不理想。

因为他忘了,努力的方向永远比努力本身重要得多。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他在办案初期没确定好侦破方向,没搞明白嫌疑人最大的可能是谁,没划定摸排范围,就听风就是雨,盲目地往外探索,扩张,把网撒得太大,最终,事倍功半。

坚持深耕永远比浅尝辄止管用。

陶维志破这个案子的时候,有些工作是浮于表面的。这伙专家来了就听这伙专家的,那伙专家来了又听那伙专家的,人家让做DNA又去做DNA,摸排重点犯罪嫌疑人也没有摸排到底,遇到实际困难,经费不够,又放下了。如此一来,或许下一秒到手的机会也就溜走了,以前所有的努力也都白费了。

正如陶维志自己反思时所说,他们就像狗熊掰棒子,圈划得挺大,可每一口井都没挖到底。

行百里半九十。

很多时候,成功的人不是运气有多好,也不是有多聪明,而是愿意深耕,敢于深挖,勇往直前。

功夫不负有心人,浅尝辄止永远是无用功。

撞了南墙,及时改变思路,才更容易成功。

技术人员用DNA检测出犯罪嫌疑人可能与顾家的人有关后,陶维志就开始调查。调查完近的,调查远的,姓顾的人也找出了成千上万个,还遍布全国,工作量特别大,牵扯到方方面面,他们三个人做这项工作简直是蚍蜉撼树,大海捞针。

这个时候,许多人或许会尝试改变思路,尝试用更聪明,简单,有效的方法来调查。

但他没有,他走火入魔一般研究DNA,研究大清律,研究顾家族谱,像个考古的历史专家一样刨根问底,试图找到每一个姓顾的人。

刨根问底没有错,错的是对一些与案情无关的事情刨根问底。若他早点改变思路,或许能更早点接触真相。

总之,陶维志不缺信心,不缺行动,但一开始没找准方向,后来又把力气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最终结果不太好,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陶维志的所作所为不是一无是处,他只是错在方法,不是错在初心。破案是件特别艰难,特别深奥的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牵扯的东西特别多。他能不忘初心,不忘为受害人申冤,已经值得我们敬佩了。

写这些,不是想苛责陶维志,只是觉得他很像我们自己,像我们身边的人,平凡又笨拙,做事一根筋,不知变通,人生之路走得万分辛苦,却一直收效甚微,忍不住唏嘘,忍不住恨铁不成钢而已。

相反,我还特别喜欢陶维志,因为他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好人,他是不如天之骄子秦川聪明,但他的心和秦川一样,是热的。

热血沸腾之人,永远值得喜爱和尊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