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李戈

(作者李戈,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的烟花秀视频发布后,引发广泛争议。画面中,烟花从山脊线腾空而起,于高原天幕投射出一道璀璨的“升龙”轨迹。尽管视觉效果令人惊叹,但很多网友看后却指出,烟花燃放可能产生污染物,对高原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也强烈谴责:“真正的艺术家们,耗尽心血却最终不曾在大地上留下任何痕迹。真正伟大的作品,只是经过大地,从不曾改变过大地。”

媒体:大地艺术岂可成生态掠夺者

媒体:大地艺术岂可成生态掠夺者

媒体:大地艺术岂可成生态掠夺者

图源网络

这场风波的核心,远非一场烟花表演的存废那么简单,它实则触及了当代社会日益敏感的神经:生态危机下,人类该以何种姿态面对自然?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又该如何守住生态底线?

从生态科学视角看,燃放区域的脆弱性早已被反复警示。这里地处海拔4500-5500米的高寒草甸过渡带,地表仅10厘米厚的草毡层,是千百年演化而成的“生态铠甲”,承载着固碳、保水、防风蚀的关键功能。有专家指出,此类生态系统受损后,恢复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更严重的是,烟花爆破冲击波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植物根系断裂无法结籽、小型动物巢穴被毁、土层松动诱发地质灾害,而噪音对雪豹等敏感物种的长期干扰更难估量。

面对这些事实,主办方“环保烟花”“生态修复”的承诺显得更为苍白。即便采用可降解材料、事后翻土清理,但这种“先破坏后修复”的思维,本质上是对自然规律的漠视。生态保护的真谛在于预防而非补救,在青藏高原这样的敏感区,任何微小干预都可能造成不可逆后果,这正是公众焦虑的核心。

公众的强烈反应,更藏着情感层面的深层抵触。在大众心中,喜马拉雅山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纯净与神圣的精神象征。商业化烟花打破高原静谧,用人工光影“点亮”圣洁天空,难免让人感到“亵渎”。这种共鸣背后,是公众环境意识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人拒绝“先污染后治理”,对潜在环境风险保持高度警觉,即便科学上尚存争议,也会从道义层面严格审视。这种变化,也正是社会进步的注脚。

从艺术本质而言,事件也叩问着创作与自然的边界。商业与艺术结合本无可厚非,但当资本逻辑主导,艺术便容易沦为营销道具。主打 “亲近自然”的始祖鸟,本应是生态保护倡导者,却因参与此事陷入争议,品牌试图借高原稀缺性强化高端定位,却忽视公众对“生态营销”的警惕,当“敬畏自然”仅为口号,就难免引发舆论的反噬。

事件更暴露出生态监管机制的潜在漏洞。新华社连发两问:如此一场声势浩大的烟花秀,相关燃放材料是否按照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进行过评估?相关部门在层层审批中,是否始终秉持对破坏生态环境“零容忍”的态度,“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是否仍悬在心间?这些疑问不仅需要调查组解答,更提示我们需完善生态保护法规与执行机制。

青藏高原是亚洲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其保护具有全局意义。任何人类活动都必须遵循“最小干扰”原则,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烟花易冷,生态难复。希望这次事件能够成为一个警示,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在生态保护面前,艺术表达和商业推广都应当保持必要的谦卑和克制。只有真正尊重自然规律,恪守生态底线,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才是高级的艺术和智慧的发展之道。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荔枝锐评】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