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直隶总督署“门当” 说到保定的城市原点,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哪,可说起保定的直隶总督署,那应该是闻名遐迩了吧。我来告诉你,保定的城市原点,就在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清朝入关后,沿袭了明制,地处京师附近的北直隶改称“直隶省”,其辖区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一部分。而直隶总督因直隶省的独特地理位置,得以名列全国八督之首。

总督署大门石狮 1730年(清雍正)经大规模扩建后,正式设立总督署。驻守此署的总督共计74人、99任,其中耳熟能详的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

总督署微构图 直隶总督署占地约45亩,东西宽130米,南北进220米,主体在中轴线上,包括: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官邸)、四堂(上房),配有耳房、厢房等,中路至今保存完好。也是全国唯一一所省级衙署保存最为完好的。

仪门

绿呢八台大轿 直隶总督署第二道门: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清朝时官场礼仪规矩甚繁,直隶总督虽为正二品,但一般都会加尚书衔,为从一品,这也就导致能让直隶总督来仪门外迎接的同僚少之又少,而大部分来此的官员都只能从仪门的便门进入。

仪门内的“公生明”牌坊 “公生明”牌坊背面,也就是正对着大堂的一面,写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警示为官者要清廉公正。

总督署大堂

乾隆帝题写匾额(首字为乾隆帝自创)

一品大员才能用的丹顶鹤、初日、海潮屏风 直隶总督署的大堂,威严肃穆。是为举办重大庆典活动时的场所。例如迎接圣旨、拜发奏折、秋审等都在此地。屏风上方的牌匾为雍正帝御赐,大堂外侧三块牌匾:居中为乾隆帝所赐,左右为光绪帝和慈禧太后贺李鸿章70岁大寿所赐。

海棠树

百年丁香树 (笔者今天来的时候,二堂正在维护,所以留了个小遗憾,希望下次有机会再次探访。) 直隶总督署内庭,就连种植树木也颇为讲究:丁香、海棠等,也是深有寓意。

厅间走廊

书房

书房 书房位于三堂内宅,是总督平时习经写字,著书立说的场所。

上房西厢房

女眷日常生活写照

李鸿章与其原配夫人 上房(四堂),古代为总督及其家眷日常生活居住的地方,外人一般进不到此。这里用东西两处厢房,给我们展示了清朝男女的日常生活。

花厅

廉政厅

更道,巡夜打更人所走

更道一角 从上房向东,沿更道可达东华厅,如今这里用来演示古代衙门的演变和规矩,里弄更是设有一处警示为官清廉的内房,悬挂有很多前朝人的名言警句。 走完一圈,才能真切的认识到“一部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是如此的形象生动:历经清廷八位皇帝,前后180余年,生动的演绎了近2个世纪的清朝历史。不论是为官治民之道,还是官场规矩之细,亦或是宫廷斗争之烈,都后来人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衰。

曹锟所建大旗杆遗迹

90年代复建后的大旗杆 直隶总督署门前的两个大旗杆,是保定的地标建筑,而曹锟当年所修建的大旗杆高十丈零五尺,比北京的前门楼(九丈九尺)还高,可见其野心勃勃。而直隶总督署得以在历史的岁月和近代的战乱中保存下来,则是由于不论是日伪政权,还是国民政府,包括建国后的保定先后两次是为省会时期的河北省政府均在此办公,机缘巧合之下,总督署才得以保全。

微构复原的保定城原貌 在这第一次看到了保定城的原貌,对前人的建筑智慧颇为钦佩,如今的保定古城的痕迹越来越少,比如曾经雄伟的城墙就剩下了城南老城根处的500来米。复原后的保定城,十分形似一只官靴,这也是保定又称“靴城”的由来。 幸运的是,随着保定明确建设5A级旅游城市,越来越多关于保定历史遗迹的修建工作已经启动,例如清河道署、淮军宫所等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保定会让大家再次惊艳。 抛砖引玉,欢迎大家雅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