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月10日,新年伊始,天气晴好,一切都似乎预示着今天将是个美好的日子。

罗马机场的工作人员们起初也这么觉得。

他们愉快地为即将起飞的德·哈维兰DH 106型彗星飞机进行周到细致的例行检查,在确认无懈可击后,塔台示意其可以正常起飞。

正常情况下,这架航班编号为781的客机将会载着29名乘客顺利抵达伦敦,完成这一次的飞行任务。

可是伦敦机场并没有等到它。

仅仅起飞20分钟左右,781航班就在8000米高空中解体,并且坠入了厄尔巴岛附近的地中海。

据目击这起事故的厄尔巴岛渔民表示:一大堆飞机残骸重重地砸向海面,在那样的情况之下,几乎不可能有人幸存。

渔民们的猜测是对的,机上的29名乘客以及6名机组成员全部罹难,无一幸免。

而仅仅隔了3个月,同样的解体事故再一次发生在了彗星式客机身上。

1954年4月8日,南非航空的一架彗星式客机在爬升至巡航高度后,在西西里岛北部解体并坠毁,这次遇难者人数有21人。

如果算上1953年5月2日英国海外航空的783航班在暴风雨中坠毁的事故,那么彗星式客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已经连摔三架了。

究竟是“彗星”这个“注定要坠落”的名字起得不祥,还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导致悲剧的发生?

彗星式客机的前世今生

飞机一开始被发明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载客。

莱特兄弟在1903年,驾驶世界上第一架有持续动力并且可控制方向的飞机冲上蓝天时,外界的主流评价为“人类征服自然的象征”。

此后,随着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的不断升级,航空技术也开始突飞猛进,然而直到一战以前,人们也仅仅是把飞机当作极限挑战的高级玩具或者是抢占制空权的武器而已。

直到二战走向尾声,民航事业才稍有抬头,然而那时候用于搭载乘客的飞机都是军用机改装的,一飞起来不仅螺旋桨噪音极大,而且飞行高度不足,乘客经常需要在雨云中穿行,一路颠簸摇晃,安全难以保障,更别提乘坐体验了。

于是这个时候,喷气式发动机的应用,让民航客机一下子拥有了近似游轮般的舒适度——不仅飞得高、飞得快,而且安静噪音小,坐着不摇晃,还能美美地看风景。

其中最为亮眼的例子,就是德·哈维兰航空公司的彗星式客机。

用现在的话说,它是“集各种黑科技于一身”的最尖端交通工具。除了内埋式喷气式发动机之外,蒙皮也改成了铝合金材质,更轻巧,而且还配上了宽敞的方形舷窗,保证乘客坐在窗边时视野开阔,高空美景尽收眼底。

当然,它的攀升高度与飞行时速也是普通螺旋桨客机所无法比拟的。能够迅速攀升至12000米的高度,让彗星式客机完全可以躲开对流层的风风雨雨,在气候更为稳定的平流层泰然飞行;而800公里左右的时速,则让它的飞行时间比普通螺旋桨客机缩短了将近两倍。

甚至在舱内,彗星式客机还加载了加压系统,使得飞机在升上万米高空后也不会因为低气压而导致寒冷或者氧气不足,坐在机舱里更加舒适,飞行体验更好。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彗星式客机成为了当时有钱人出行的最佳选择。毕竟谁不想舒舒服服地快速抵达终点呢?

福兮祸所依:“彗星”坠落的原因竟是它

彗星式客机深受欢迎,一时间订单纷至沓来。

各家航空公司,只要预算充足,都想入手彗星式客机以提升自家的“档次”。

然而在彗星式客机身上,有一个潜伏着的“硬伤”始终没有引起更广泛的重视。

这个问题就是“金属疲劳”。

所谓金属疲劳,就是指金属材料在重复或循环受力之后,由于内部微观结构的变化,所造成的裂纹问题。起先是微观的裂纹或者弯折变形,渐渐扩展成为更明显的裂纹,到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发生断裂。

事实上德·哈维兰航空公司并不重视金属疲劳问题。早在1951年,“彗星”客机的前身DH.104 Dove坠毁时,公司就确认了事故的原因是由于飞机中部翼梁的铝合金材质发生了疲劳断裂。当时德·哈维兰航空公司将所有同型号飞机都进行了停飞检查,发现了另一架飞机上也有类似的裂纹。

德·哈维兰航空公司在吸取了这一教训之后,调整了飞机的单翼梁结构,同时也换了更为耐疲劳的材质,并对设计载荷做出了更严格的规范。

在经过这一套操作后,德·哈维兰航空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投入定期航线服务的喷气式客机“DH.106 Comet”,也就是后来大受欢迎的“彗星式客机”。

按理说,在接受了前代飞机的事故教训之后,又作出了调整和改善,彗星式客机应该可以避免在金属疲劳方面栽跟头了。

但万万没想到,1953、1954年连摔三架的彗星式客机,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金属疲劳。

而这次疲劳的部位,在于舷窗。

没错,正是前面说过的让乘客能够一路美滋滋地观赏风景,视野宽阔的方形大舷窗。

虽然彗星式客机在研制过程中,德·哈维兰航空公司对其机身进行了18000次0~1P的循环加载后,确认了机身没有发生破坏,但是在坠机事故发生后,对于同类型飞机进行循环水压试验时,发现矩形窗口相当容易因为金属疲劳而撕裂。

究其原因,是因为方方正正的窗口设计,在拐角处没有添加止裂结构。

我们可以脑补一下,手里拿着方形的画框迎风走动时,是不是矩形的四个尖角处最容易发生不稳定?而如果是圆形的框架,是不是就会稳定的多?

而彗星式客机的两侧,开了那么多方形舷窗,这就相当于是埋下了一系列的不稳定因素。在经过多次飞行之后,窗口拐角高应力处就会产生疲劳裂纹,从而发生撕裂,导致飞机在空中解体,于是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彗星流过的天空,空客波音启航

一年连摔三架飞机,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彗星式客机停飞,而其适航证书也被吊销。

虽然后续德·哈维兰航空公司在彗星式客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推出了彗星2号、彗星3号甚至彗星4号和5号,在彗星4号上已经采用了与现代客机很相近的椭圆形窗户,但是并没有太多人愿意买单,毕竟飞机在空中解体并坠毁这种可怕的事故,对于任何航空公司来说,都是避之不及的大凶之兆。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空客与波音纷纷崛起,尤其是波音707的亮相,让喷气式客机从此成为了民航用机的首选,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导产品。

而彗星式客机,虽然就如它的名字一般来去匆匆,在航空史上也是值得被记住的。毕竟它以一己之力,让所有的航空从业者们都开始正视“金属疲劳”问题,在对飞行器的设计和制造方面,人们对于飞行安全和结构完整性的探索,从此又前进了一大步。

在下次坐飞机时,不妨注意一下,所有飞机的舷窗几乎都是椭圆形或者圆角矩形的,这就是彗星式客机带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和教训——虽然“彗星”已然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窥见它曾经点亮天空的痕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