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回望百年前的传奇故事,树立年代传奇剧的价值坐标与题材厚度。
文|三木
旌旗猎猎,鸦声四起,阴郁氛围笼罩下的磨刀声仿佛催命符一般,钻进杨凯之的耳朵里。伴随着主事官的“十七你就造反啊”,被架着拖到行刑地的杨凯之将命运交给竹筊。“一仰一覆,开释”,直到被拖走都没缓过劲的杨凯之,在听到梁乡让他快回家才终于有了劫后余生的实感。一个是侥幸活下来的革命派,一个是看热闹的清宗室后裔,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暗含各自的身份立场,也为他们今后的分歧与斗争埋下伏笔。
5月13日起,由王伟执导,江奇涛编剧的年代传奇剧《人生若如初见》在爱奇艺全网独播,在庚子之变后的晚清大背景下,众多有识之士为了神州大地的前途和命运,在黎明前的至暗时刻做出属于各自的选择。

回望百年,
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精妙平衡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作为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庚子之变后那段时期的故事要怎么写?
彼时,内外交困、革命风起云涌,清政府试图通过有限的改革来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期。同时,由于共产主义思想尚未进入中国,各种思潮纷繁芜杂,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青年们,有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有人向往更激进的革命,各股势力纠葛缠斗,年轻人们在洪流中各自探索,试图在风起云涌的历史大舞台上寻找中国未来的方向……

剧集开篇便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大叙事,将观众迅速带入那个列强环伺、清政府腐败无能、神州大地满目疮痍的历史情境,但之后的故事呢?基于历史走向,《人生若如初见》并非进行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通过艺术虚构赋予剧集新的生命,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将原创人物融入故事情节肌理,通过人物命运的交织,呈现属于一个时代的传奇故事。
作为最早一批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中国青年,杨凯之没有因为曾经的挫折而意志消磨,留学期间一边学习军事,一边和在日进步人士继续革命;梁乡也因为这次出国学习,被推到救亡图存的风口浪尖,随后故事围绕他们与革命志士吴天白、开文堂的二小姐谢菽红相遇后,在革命的波折与坎坷中寻找振兴中华的新出路展开,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将虚构的人物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通过戏剧演绎的方式,《人生若如初见》以传奇性的人物故事展示时代全貌,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点。

有网友直接表示,“以青年视角打开清末民初的变革,这个切入点太妙了!剧情层层递进,节奏把控恰到好处。”《人生若如初见》对于节奏的掌控的确值得称道,对于故事脉络的把控、叙事重点的着墨绝不拖泥带水,始终保持着强劲的戏剧性张力,开播后获得网友的一致好评。
前期各角色分散着自己的故事,意外得到留学机会的梁乡忽然被委以重任,活下来的杨凯之主动找宋葆荃搏一个出路,思想独立的谢菽红主动去见家里说亲的对象……简简单单几个镜头展现几人性格的同时,他们被时代裹挟前行的来处也缓缓道来。当载振让梁乡在东京延揽军事人才,梁乡先是吃惊、后是不自信,直到载振直言“咱宗室子弟需要崭新的军事人才,阿玛寄希望于你”,梁乡才正式对自己的前途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就既有播出来看,短暂的每一集中有剧情点,也有高潮点,在整体偏向故事推进的同时,又重视表现人物心理等细节,使节奏张弛有度。这样的表达或许无法构成所谓强爽情节的刺激,但却给了剧集别样的品味空间。
成长叙事,
鲜明刻画命运交织的青年群像
年代剧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在于其能够真实呈现一个特定时代的苦难与温情,在彰显岁月变迁的同时带给观众直击心底的力量。无论是上世纪的社会风貌,还是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都能通过电视剧这一形式让人更直观地感受那段时代的气息。而《人生若如初见》进一步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基于历史转角大时代的宏大背景,将故事层层推进,更通过这个故事呈现了鲜明生动、有血有肉的时代青年群像。
剧中五位核心角色——梁乡、杨凯之、李人骏、吴天白以及谢菽红,代表了清末民初不同社会阶层和思想流派。梁乡希图借助新型军事力量守住风雨飘摇的腐朽王朝,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态度学习现代军事知识;杨凯之自始至终选择革命的道路,与先进的思潮不断接触,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不断前行;吴天白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既是一个有诗人气质的时代狂徒,也是一个走向极端的革命“疯子”,力图做改变民众的“先行者”;谢菽红则意外被迫流浪异国他乡,即便是在全新的环境中偶有迷茫,也坚定地选择自力更生,寻找属于自己的出路……

诸多性格饱满立体的角色,在各自的立场基础之上选择了各异的道路,《人生若如初见》没有“英雄”式的书写,也没有小人物的无奈妥协,而是在梁乡、杨凯之等人物的演绎下,聚焦展现时代真实的成长叙事。众多人物与他们的命运在此相交,共同编织出一幅充满感染力、丰富且厚重的群像画卷。他们在各自立场上的抉择,不仅让这个传奇故事的脉络拥有了蓬勃生长的生命力,也传递了跨越时空的青春精神与理想主义。
而在惊心动魄的历史进程中,不止他们在为救中华民族而奋勇前进、不断成长,还有无数青年志士心怀壮志和勇气,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负青春年华。就像作为举人的杨一帆,不仅以知识思想包裹自身,还创办女子学校,第一次开讲就以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将家国思想的种子播撒在更多青年学生心里。

可以看到,不同于年代剧集常用的创作手法,《人生若如初见》并未聚焦于对近代发展进程有着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亦并不执着于刻画远离政治与革命思潮、在时局中只求小家平安的市井之辈,而是创造性地以独特的“中间层次”视角切入,体现人物对时代的牵引和推动,从而为观众带来以史为鉴的共振表达,也传达出青年人以家国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原本以为这个题材会沉重,但是没有,群像刻画得很丝滑,而且一点说教味儿都没有。”有网友看剧后说道。“中间层次”的视角代入,让剧集区别于刻板的理念灌输,而是带领观众通过剧中角色,更加真切地体会在时代洪流下有识之士所面临的困顿与选择,不仅弥合了历史的苦痛,而且使那些关于道路与选择、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性的抉择更加具有代入感,也充满人性色彩。
因此,《人生若如初见》呈现出的是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属于青年人对于变革之路昂扬的求索精神。正是这群孜孜以求的个体对于个人和时代命运的探索,印证着历史前进的必然结局,也映射出中华儿女为复兴大业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以及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细节考究,
匠心打造沉浸感年代传奇
早在预告释出时,《人生若如初见》就以独特的氛围和美感引发了受众的广泛关注。为了力求真实呈现百年前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风貌,该剧在前期筹备的过程中大量查阅历史资料、参考历史照片,邀请晚清历史专家贾英华作为本剧历史顾问,并通过服装、道具、美术、置景等多个部门工种的配合,共同营造出剧集的氛围与美感,带领观众领略具有浓厚特色的历史沉淀与文化质感。
《人生若如初见》开播后,更让人感受到了匠心满满的制作带来的“高级”。开篇刑场戏的阴沉天气与压抑氛围、不同场合的官服选择、留学生的日式生活场景、复刻的晚清人物造型……镜头对准这个中国几千年未曾有过的剧变时代,真实呈现了烟火气十足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脉动。正如造型指导杨丹所说,“历史是什么样子,我们就想展现是什么样子”。

而随着剧集的推进,整部剧的审美基调也呈现出诗意写实的、类油画的、富有层次的质感。具体到制作层面,创作团队以光影塑造和镜头切割呈现具有美感的视觉画面,并通过人物与道具、置景乃至镜头的交互,强化故事的生命力和对话感。比如已播剧集中,画面以烛光光源为主,通过营造沉闷压抑的氛围,展现晚清腐朽衰败的气息,也强调时代变迁的细节。同时,服装团队将晚清官员礼服、常服、军服与官服制式等,与适用场合对应,从外在妆造入手帮助角色呈现更符合当时时代的状态,制作3000余套人物服装,以服饰细节表达人物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人生若如初见》采用现场收音技术,让环境音与演员原声台词相互衬托,进一步增强剧集的沉浸感。如梁乡顶水碗行走时呼吸声与碗中水面晃动声、市井的喧闹声层层叠加,梁乡面对载振时原声台词在呼吸间的情绪变化,以及市集上的吆喝、课堂上的朗朗读书声、老宅中的回声……通过同期声重建了影视艺术的在场性,层次丰富的声音设计让人不自觉地被带入剧中的世界。
此外,剧中对从旗人礼仪到握手新礼、从清装到改良旗袍等内容均予以刻画,考究展示了清末民初的服饰礼仪,并对男性剪辫、女性放足等改变予以着墨……场景、服化道、礼仪等从大框架到小细节,无不经过细心考究、反复推敲,以细节丰富剧集呈现,用精良用心的制作带领观众沉浸感受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人生若如初见》以传奇的方式呈现了属于时代的一个侧面,它精美,但这种精美不是精雕细琢的刻意,而是以整体的氛围摹写一个时代的境遇;它也细腻,但这种细腻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用极致的细节展现将观众情绪拉进那个阴湿悲凉的至暗时代,让观众隔着屏幕都能嗅到潮湿的腐朽气息。
力求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透过人物缩影看时代故事,传递出“漫漫长夜终将结束、全新的时代即将到来”的历史表达,《人生若如初见》回望百年前的传奇故事,点燃观众对未来光明前路的期待,更树立起年代传奇剧的价值坐标与题材厚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