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们的国宝也许很多人会在第一时间想起大熊猫。2015年2月28日国家林业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为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增加到67处。

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大熊猫的数量确实是很稀少的。不过有一个物种其实比大熊猫更为稀少更为濒危——这个物种就是朱鹮。早在距今6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朱鹮这个物种就已出现,这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要悠久得多。朱鹮是东亚地区特有的鸟类,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吉祥的象征。20世纪50年代之前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更是将朱鹮奉为国鸟,事实上朱鹮的英文学名Nipponia nippon直译过来就是“象征日本的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工业污染、森林破坏、狩猎活动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朱鹮数量锐减。1953年和1959年鸟类学家曾在中国甘肃武都、康县采到过朱鹮标本,然而从1964年到1981年这十几年间中国再也没人见过野生朱鹮的踪迹。当中国的野生朱鹮失去踪迹时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等地的人们也发现朱鹮的身影正在逐渐消失。那时中国一度以为野生朱鹮已在中国绝迹,朝鲜半岛和俄罗斯也认为自己境内的野生朱鹮已绝迹。

日本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度被世界视为世界上唯一尚存朱鹮的国家。这也成为了“Nipponia nippon”这一名称由来的重要原因。不过朱鹮在日本同样处于濒危状态:1981年日本全境只剩下最后5只朱鹮。日本为抢救这一濒危物种只得把这最后仅存的五只野生朱鹮全部捕获后送到保护中心进行人工饲养。这实际上宣告了野生朱鹮在日本的绝迹。然而就在这一年从中国传来了好消息:从1978年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织了朱鹮专题考察队,在经过三年的苦苦寻找后终于有了收获。

就在日本野生朱鹮绝迹这年中国的朱鹮专题考察队在陕西洋县的野外发现了7只朱鹮。当时日本正尝试在人工环境下帮助朱鹮受精,然而最终却一无所获。到了1985年日本只剩下3只朱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小学自然课本中所说的全世界仅剩10只朱鹮指的就是中国陕西洋县发现的7只野生朱鹮和日本的3只人工饲养的朱鹮。当时中国发现的7只野生朱鹮中有4只成年个体:其中一对育有3只幼鸟,而另外一对未生育。很显然生育有幼鸟的那对成年朱鹮是具备生殖能力的。

这让当时的朱鹮专题考察队的专家们看到了拯救这一濒危物种的希望。就在科学家们对这7只朱鹮进行密切关注期间一只幼鸟从鸟巢中坠落到地上,科学家们立即对其展开了救助。后来这只被救的朱鹮被送往北京动物园进一步研究。在对朱鹮的生活习性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科学家们把在山西洋县发现的野生朱鹮的后代全部带到动物园进行科学养殖和繁殖。朱鹮的人工繁殖工作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规避近亲繁殖的现象,毕竟这些人工饲养的朱鹮都是都是陕西洋县发现的野生朱鹮的后代。

科学家们为尽可能避免朱鹮之间的近亲繁殖现象给每只朱鹮都编了号。在进行人工繁殖时尽量选择血缘关系较远的个体进行繁衍。这样经过几代繁衍之后使其血缘逐渐疏远。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日两国为保护朱鹮这种濒危物种展开了合作。不过刚开始的人工繁殖工作并不顺利。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一方面当时人类对朱鹮的人工饲养繁殖了解得还相当有限;另一方面最初用于繁殖的朱鹮大多血缘较近,所繁殖的幼鸟中不乏患有先天疾病的现象。

1994年9月中国借给日本佐渡岛一对朱鹮“龙龙”和“凤凤”。然而当年12月“龙龙”就在岛上的保护中心死亡。后来日本方面的解释是:朱鹮非常胆小,听到大的声音就会立刻飞起来撞到笼子死去。次年“龙龙”的标本和“凤凤”由日本派专人送回故乡洋县。到了1999年日本的朱鹮只剩“阿金”一只,然而同一年中国境内的朱鹮数量达到了50只。这和中国多年来在朱鹮保护工作上的努力是分不开的:1993年至2003年期间中国在陕西、北京等地一共建立了13个朱鹮保护地。

中国在本国的朱鹮繁殖工作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进一步展开了朱鹮外交(类似于熊猫外交):1999年中国向日本赠送了一对名为“友友”和“洋洋”的朱鹮。日本方面随即展开了人工孵化、人工育雏等饲养工作,最终取得成功:“友友”和“洋洋”抵达日本当年就生下雄性朱鹮“优优”。2003年日本本土最后一只朱鹮“阿金”去世,如今日本的朱鹮都是当初中国赠送的“友友”和“洋洋”的后代。“优优”成年后中国方面又送来一只雌性朱鹮“美美”与之配对。“优优”和“美美”在16年间生下71只朱鹮。

新生的小朱鹮中有一半将按照约定归还中国,另外几十只则继续留在日本“开枝散叶”。后来日本方面为避免近亲交配造成的负面影响向中方请求提供新的朱鹮。2007年中方向日方赠送了“华阳”和“溢水”,2018年又赠送了“楼楼”和“关关”。2019年“楼楼”和“关关”已分别和前期在日本繁殖的其他朱鹮配对,分别生下3只和4只朱鹮,其中一半依旧按照约定还给中国。为了防止集中在一处发生禽流感等传染病,所以目前日本将人工饲养的朱鹮分散在七个保护设施。

原来朱鹮濒临灭绝之际饲养人员希望朱鹮能多繁殖,如今随着数量的增加则开始加以一定的控制。现在日本每年会认定一对朱鹮让它们繁殖,对其他朱鹮则会放入假鸟蛋不让繁殖,从而实施“计划生育”。目前佐渡岛的保护中心每年计划让朱鹮下四五枚蛋,孵化率约为80%。中国的朱鹮外交也并非只针对日本展开:中国也曾向韩国赠送过4只朱鹮,在经过十多年的人工培育和繁殖后韩国的朱鹮数量增加到300余只。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朱鹮繁殖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保护朱鹮的目标最终是为了让它们回归野外生活。中国科学家通过编号的方式尽可能避免近亲繁殖的现象,然后再选择生存能力强的、没携带基因疾病的个体进行野外放生。到2010年中国境内的朱鹮数量已达到2000多只(其中野生朱鹮600多只)。2007年日本佐渡岛也设立了野生回归站。据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自2008年第一次放生至今已累计放生347只朱鹮。如果加上回归野外的朱鹮所繁衍的后代,那么目前日本野生朱鹮的总数已达到404只。

2018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有关中国对日提供朱鹮一事时说:“朱鹮素有鸟中‘东方宝石’之称,深受中、日两国人民喜爱,已成为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中日朱鹮保护合作共赢,已成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成功范例。截至2020年经过中、日、韩等国的共同努力已使全球范围内的朱鹮数量增加到4000余只。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全球4000余只朱鹮均为当年陕西洋县发现的7只野生朱鹮的后代。从7只到4000多只毫无疑问证明了朱鹮保护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一个基本事实:一个物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4000多只并不是一个多大的数字。事实上如今朱鹮依然没摆脱濒临灭绝的危险:尽管中国科学家通过编号的方式尽可能规避近亲繁殖现象,然而这也只能是尽可能而已。如今全世界这4000多只朱鹮都是当初陕西洋县那7只野生朱鹮的后代,所以彼此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要完全避免近亲繁殖现象是不现实的。近亲繁殖使幼鸟带有先天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朱鹮是一种集体生活的动物,一旦群体中爆发流行性疾病将对整个种群造成致命的打击。朱鹮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筑巢一般会选择高大的乔木,然而随着森林的减少使朱鹮可以用来筑巢的树木已不多了。朱鹮生活的区域要有河田,然而现在大量河田被改成了旱田,从而导致朱鹮的栖息地减少。从当年的7只发展到如今的4000多只意味着我们的朱鹮保护工作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然而即使是今天朱鹮也依然没摆脱濒临灭绝的危险,所以保护工作依然还是任重道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