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一国的法治制度也会越来越健全。对于那些突破法律框架行事的人,警察在接到报案后就会在第一时间将其捉拿归案,如果有罪犯畏罪潜逃,警局就会面向社会发布通缉令,希望能从民间获得罪犯的蛛丝马迹。 其实通缉令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常常看古装剧的朋友就会知道,官府张贴通缉令是抓捕犯人的重要辅助手段,这些通缉令上无一例外都有犯人的画像。但众所周知,中国古人的画风不同于西方的写实,更注重写意,所以人物画像也很抽象,你甚至很难将通缉画像与罪犯本人的长相联系到一起。所以这些抽象的古代通缉令,真的能帮助官府抓到犯人吗?

如果你问出了这样的问题,那只能说明你肯定没有仔细看古人张贴的通缉令,除了通缉犯人的画像之外,旁边的文字你是否认真看过呢?官差见了这样的问题也会表示:你先看看最后一句话就知道了,犯人跑不了。

通缉画像旁边的文字,一般都是犯人的形容特征,包括身高、体型、口音、明显的外部特征等等。对于那些引起恶劣影响的犯人,文末一般还会加上一句“重金悬赏百两白银”。

这些赏金对于古时候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他们一辈子都赚不来的钱,古人大都自给自足,大都没有多余的积蓄,所以高额的赏金对他们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因此,绝大多数平民在看到官府张贴的悬赏告示后,都会默默记住犯人的特征,并开始有意留心周遭出现的陌生人,为官府收集线索。官府在得到线索后就会开始进行排查,最后成功将犯人捉拿归案。

从秦朝建立了户籍制度之后,我国历朝历代就将其沿用了下来,而且古人的娱乐活动不如现在多,所以乡邻间来往也十分密切。在这种制度下,如果有犯人外逃到某个地方,大家很快就会发现附近多了一个陌生人,并对其进行密切关注。

而且不仅现代包庇犯人是违法的,古代包庇犯人更是重罪,被一同判处死刑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如果官府的通缉对象和自己熟识的人有重合特征,人们大都也会留个心眼,毕竟这事关自己的生死。

所以我国古时候社会治安好,也和这些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一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通缉令上的画像反而越抽象越好,这样不但能引起老百姓的关注,也能让犯人放松警惕。

不论何时,违反法律规则行事的人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而且和古代相比,现代还有了监控摄像、指纹等一系列高科技刑侦工具,犯人就更是插翅难逃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