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喜欢给自己建露台、修行宫,万一迁都更是直接盖个北京城。而民间也不遑多让,文昌庙、魁星楼,只要招呼一声,大把的人掏银子。然而古代有一种建筑,不管再破,都没人愿意修,并且连续几百年都是这样。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建筑?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呢?

自北宋年间开始,民间便流传着一句话,那就是“客不修店,官不修衙”。从字面上很好解释其含义,即客人不用出钱帮助客店修葺,毕竟客人只是路过,只要交住店的钱就好了。关键在于后面一句官不修衙,按理来说,官衙是地方政府办公的地方,倘若损坏了,还是得修啊,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事情还得从北宋神宗皇帝开始说起,神宗在位期间,曾下发了一道圣旨:“诏京城内外除修造仓场、库务、店务、课利舍屋外,自宫殿、园苑以至百司廨舍、寺观等,并权停。”也就是说,这道圣旨将当时官府的所有工程几乎全部停止了,莫非是因为没钱吗?

这种说法并没有说服力,因为在当时,除了修建衙门不给拨款,其他的民生工程如修桥修路,只要情况属实,朝廷立马就能拨出大笔款项。可一旦你向上级报告说要修衙门,那么不好意思,十有八九批不下来。

其实宋朝之所以会有这种规定,一开始的出发点还是好的,那就是防止官员趁机贪污。但假如衙门真的太破了,必须要修葺该怎么办呢?皇帝也给出了办法,那就是朝廷拨款七成,官员自己掏剩余三成。

这下官员们不乐意了,毕竟俸禄就这么点,再掏一大笔钱修官衙,可不是一般人承受得了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官员在一个地方上任不过几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调走了,说不定修着修着就去外地了,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所以,宋朝基本没人修官衙。

而宋朝灭亡以后,虽然后续的明清并没有规定说不能翻修官衙,但这条规矩还是流传了下来。甚至于一些贪官都不曾违反,这倒不是说他们有多清高,而是一旦向上级申请修官衙,便会给上面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认为你想趁机贪污,影响自己的仕途升迁。

所以,在古代,官衙即便再破,也没有人愿意修,以致到了后来,官衙基本上破破烂烂,更是极少能够保留到现在。各位看官,你是怎么看待古人这种行为的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