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4日消息(记者黄玉玲)4日,中国气象局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表示,《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在持续。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怎样的变化特征?未来的趋势如何?新闻发布会上气象专家对此进行回应。

沈阳高温天气市民“全副武装”出行

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将呈增多趋势

记者了解到,2023年,全球平均温度、海洋热含量和海平面高度均创新高,南极海冰范围再创新低。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2023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退缩距离、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等监测指标均创下新高。

袁佳双在发布会上提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持续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且影响范围更大。

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气候系统多个层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长序列气候观测资料综合分析显示,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更为频繁、强度更强、持续时间延长,例如2022年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温干旱和2023年6月中下旬至7月华北地区的高温热浪,对农业生产、能源供应、人体健康等领域均造成显著影响。伴随气温升高,大气中持水量增加,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也有所增强。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发生破纪录的特大暴雨,如“21·7”河南极端暴雨过程、“23·7”华北极端暴雨过程等,强降水及其引发的城市内涝和山洪滑坡等灾害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从极端事件的长期变化看,中国年暖昼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6.7天;全国年累计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站日数每10年增加4.1%。

袁佳双表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将呈增多趋势,排放情景越高,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越多、强度越强、风险越大。未来30年,中国区域平均极端最高温度将上升1.7~2.8℃,其中华东地区和新疆西部增幅最大;中国区域平均高温热浪天数将增加7~15天。尤其是在高排放情景下,目前5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事件到本世纪末将变为1~2年一遇。

未来我国极端降水增加的幅度大于总降水量,变率增大,降水更趋于极端化。未来30年,连续5天最大降水量在全国范围内呈现一致性的增加趋势,西北东部及黄淮流域,增加幅度将超过10%。

山西临汾受高温影响鱼塘干涸见底

除内蒙古、东北等地今年夏天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北半球入夏以来高温热浪来势凶猛,印度北部最高气温逼近50℃,沙特麦加局地最高气温达到51.8℃,美国西南部多州最高气温超过38℃,从南亚、中东到北美洲,多地极端高温多发。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介绍,从中国的监测来看,6月,我国平均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有2.6天,比常年同期偏多0.9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多。高温日数明显偏多区域位于北方,华北南部、黄淮中东部及南疆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3~10天。月内,我国共发生2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分别是9日至15日和25日至30日。

6月9日至15日,我国出现今年首次区域高温天气过程,比常年偏早4天,此次首发高温过程偏早、范围广、极端性强。华北中南部、华东北部、华中大部、西北东部、四川盆地等地极端最高气温有35~40℃,河北南部、山东北部、河南中部等地超过40℃,其中河南温县最高达43.4℃。35℃及以上覆盖面积为177万平方公里,40℃及以上覆盖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有20个国家级气象站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此次高温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5强。

对于高温,贾小龙表示,目前的研判是今年盛夏,除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中部和北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其中浙江南部、江西大部、湖南南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大部、云南西部、西藏、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偏高1~2℃,江南南部和华南出现阶段性高温可能性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