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顺应人口变化趋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发挥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统筹和要素保障作用,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而在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更明确提出,“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怎样才能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未来的县域又该如何发展?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首席科学家韩一军。

看清县域破除城乡壁垒“路线图”

韩一军。受访者供图

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实施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而在《规划》中,则更具体地提出,“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韩一军说,这说明,城乡融合发展到了关键时刻,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极其独特的作用。

从农业国家转型为现代化国家,过去数十年中,工农城乡关系一直是国家治理的重点。从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到本世纪初这种关系出现反转,开始构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十八大之后进一步创新提出工农互惠、城乡一体。

韩一军说,“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应该说,新的《规划》既是对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贯彻落实,也是对推进我国城乡深度融合的谋篇布局,是时间表,也是路线图,城乡关系又有了新的定位。”

《规划》提出的“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可以看作是城乡持续融合的重要举措。韩一军介绍,包括规划中提出的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等,都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途径,“事实上,2024年城镇化率已达到67%,我国的城镇化已经到了中后期,尽管未来还会有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镇,但同时,在一些大城市,已经出现了城市老年人口向乡村流动的逆城市化现象。”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县域为何成为突破点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顺应人口变化趋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规划》进一步明确指出,“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一体推进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和治理,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这也是我国首次提出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在中国,县域是非常重要的行政单元,也是非常特殊的经济区域。”韩一军介绍,“2013年到2023年之间,县域的国民生产总值大约占全国GDP的一半左右,县域占全国90%的国土面积、52%以上的人口,县城还是城乡之间的连接点、纽带中枢,天然具有城乡融合发展优势。”

如何在县域内破除二元结构?韩一军说,“规划中首次提出优化城乡发展格局、提出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就意味着,未来要在县域内部率先实施更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土地、资金、人才、管理以及数据等各种要素更加畅通流动。”

公共服务的差异,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消除城乡差距的重要领域。韩一军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部分,这些年来,我国的乡村水电路气网等硬件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绝大部分地方,实现了硬化路入户,自来水、天然气也越来越向乡村普及。这方面的建设仍在持续,未来乡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也更优越。在公共服务方面,农民更加关注教育、医疗、养老等内容,规划提出的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意味着需要给农村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呈加快趋势。”

乡村六大产业,有五类需要城乡融合

针对县域发展,多个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曾特别提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仍然提出要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韩一军介绍,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规模达到60万亿元左右,我国农业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大约占GDP的16.24%,其中大部分布局在县域。与此同时,县域还是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2023年,中国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46.3%。有预测显示,到2030年,中国有66%的个人消费增量都将来自县域。

2019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将乡村产业归纳为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六大类。韩一军介绍,这六大类产业,除了第一个种养业之外,其余五类的发展,本质上都需要进一步破除县域内的二元结构,这也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规划》共同强调的。比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以县域为统筹单元、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则提出,“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举例来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最大的难题可能就是用地,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很难解决,但通过统一的要素市场,就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县域的未来,城乡融合的图景

2018年,我国出台首个《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而前不久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是我国的第二个乡村振兴规划。要理解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要放在乡村全面振兴规划的大背景下深刻领会。

韩一军介绍,和第一个规划相比,此次发布的规划更加具体和明确,比如提出了2027和2035两个年度目标,到202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已经10年,所以规划提出要取得突破性进展,2035年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最后的阶段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重中之重。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县域的发展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韩一军介绍,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乡村产业仍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人才,乡村现代产业需要更多专业的人才,从哪里来?要从城市来。在过去,城乡之间的差别,使得乡村的吸引力不足,而乡村产业的发展程度,也不足以吸引足够的人才。除了人才,还有资金、市场。韩一军说,从资金上来说,需要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也必然要求城乡融合进一步推进、二元壁垒进一步破除。

“随着产业、文化、人才、组织、生态五大振兴的不断推进,乡村的活力会一点点回来,这个活力的根基,基于产业发展,而产业的发展,必然会进一步加快城乡融合的进程。我相信,未来乡村会越来越美,基础设施会越来越完善,公共服务会越来越丰富,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去乡村创新创业,这样我国城乡深度融合的目标也就实现了。”韩一军说。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