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平壤街头,目光所及皆是朝鲜谚文,连饭馆菜单都一个汉字没有;翻开《劳动新闻》,清一色的圆滚滚字母,好像汉字从这个国家彻底蒸发了。

但一旦和朝鲜本地学者聊上两句,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不但认得汉字,还能用汉字解经、查典、写文章。

这就有意思了。表面“废除”,私下“传承”,汉字在朝鲜,正上演一场“你看不见,但它没死”的隐身术。表面抹去笔画,背后藏着部首。

朝鲜废除了汉字吗?媒体上看不到,普通人却都认识,怎么回事?

扫文盲顺手废字,汉字躺枪了?


1949年,朝鲜政府颁布“谚文专用政策”,这是朝鲜“去汉字化”进程的第一锤。这个政策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全国扫盲。

彼时文盲率高达90%以上,推行纯谚文被视作最快速、最经济的解决方案。汉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对于教育资源紧缺的新生政权来说,简化是第一要务。

到1956年,进一步要求“坚决排除汉字”,提出语言“主体化”的政治目标,标志着朝鲜在文化符号上的一次主动断裂。名为扫盲,实则是想借机摆脱汉文化的影响。

朝鲜废除了汉字吗?媒体上看不到,普通人却都认识,怎么回事?

报纸、书籍、公文、教材统统剔除汉字。哪怕是街头招牌,也统一换装,只留下朝鲜文在风中飘荡。

政策雷厉风行,学校最先执行。小学课本中,连数字“1、2、3”都换成了谚文表达。中学阶段,也不教授汉字解析,更没有汉字书写练习。到了大学,文史专业干脆连《史记》这些古籍也不让学生翻原文,改看谚文译本。

可问题也从这时候悄悄冒头。汉字虽然在“制度上”被删除了,但在“文化深处”根还在。很多朝鲜本土词汇本就是从中国古汉语借来的,“识音不识字”直接导致理解混乱。

现实的是,大量医学、法律、科技文献依然保留着汉字根源,翻译起来费时费力。而最尴尬的,是那些中朝联合文献工程。比如《东医宝鉴》这些中韩共修文献,原文都是汉字。

朝鲜废除了汉字吗?媒体上看不到,普通人却都认识,怎么回事?

结果到了朝鲜,相关部门还得临时抽调人手,找那些“小时候偷偷学过”的老专家来翻字典。这场“扫字行动”,扫着扫着,就扫进了书房里,扫不动了。

汉字被挤出讲台,却没能离开书桌。表面放弃,其实留下个尾巴。语言是一种文化选择,更是一种工具权衡。

接下来我们看看:汉字虽不入教材,却还在民间顽强地活着,悄无声息地,从纸缝里透出一道熟悉的光。

嘴上说废字,手里却翻汉典?


如果在平壤街头问人“你会写汉字吗?”大概率会得到否定的回答。但你再拿出一张写着“天”、“义”的纸条问他认不认识,多半点头如捣蒜。

这种现象,在朝鲜学界更常见。高丽大学的古籍研究院,至今保留“汉字读音考释组”。他们的任务就是翻译早期文献、注释朝鲜史料,日常办公桌上摆的都是大部头的《辞源》。这不是研究兴趣,而是工作刚需。

比如说,一位中年研究员负责编辑《朝鲜本草集》,全书使用朝鲜文排版,但每一个草药名称,都要先查汉字原文,再拼音对照后写成谚文。等于做一遍“中译韩”的活。

朝鲜废除了汉字吗?媒体上看不到,普通人却都认识,怎么回事?

汉字的“隐身术”也藏在教育系统的夹缝里。尽管官方教材没有汉字教学内容,但高等院校相关系所仍设有“古典语言解析课”。老师会在讲台上用谚文解释汉字含义,但要求学生“只读不写”。

还有许多朝鲜人参加对外交流项目时,会偷偷自学汉字。因为对接中国学术资源、做技术合作、参与文献翻译时,绕不开汉字这一关。

朝鲜国内的图书馆、档案馆,仍然收藏大量汉字古籍,而访问这些资料的权限,只给那些“能看懂汉文”的人。

甚至有高校老师透露:朝鲜一些大型国企高管岗位,在内推时会悄悄加分项“能读汉文者优先”。因为技术资料多源自中国合作项目,懂汉字就等于掌握原始资料。

朝鲜废除了汉字吗?媒体上看不到,普通人却都认识,怎么回事?

这样看来,朝鲜官方确实“废除了汉字”,但民间保留了认知路径、使用需求和工具习惯。这就像仓库被封了门,但大家都还偷偷留着钥匙。文化的深流,是很难彻底截断的。

在朝鲜“汉字消失”的表象背后,整个东亚语言圈都在经历同样的纠结。特别是它的“南边邻居”——韩国,正用另外一种方式,把这场去汉字的实验反着做一遍。

南边拆牌子,北边藏字典?


朝鲜“口头废字,手头识字”的戏码,在韩国那里换了个版本。韩国是东亚最激进的“去汉字”国家之一,2016年还专门把国会大厦上刻着“國會”两字的大匾拆了,换成纯韩文“국회”。

这是一次象征性的语言断裂,被称为“文字去殖民”。可现实却不配合理想,韩国职场对汉字的依赖,比课本更强烈。

LG、SK等大企业,招聘要求“认识汉字”。这不是讲情怀,是讲实用。因为科技资料、法律文件、历史论文,汉字都在字里行间等你识破。

朝鲜废除了汉字吗?媒体上看不到,普通人却都认识,怎么回事?

韩国小学曾一度取消汉字课,但2005年后悄然恢复。因为一个真实事件引发社会恐慌:有一批小学生把“방수”(防水)理解成“放水”,导致教学事故。这才发现:谚文音同字不同,语义全靠猜,误解成灾。

甚至在2015年,有20位韩国前总理联名上书教育部,呼吁恢复汉字基础教育。这些人说得直接:连“民主”“国家”“教育”这几个词都是汉字词,你让下一代连构词逻辑都理解不了,凭什么指望他们读懂法律条文?

日本的情况也能提供侧面视角。虽然明治维新后日语大量吸收西方词汇,但常用汉字仍保留2000多个。

而在2014年,日本时任文部科学大臣因读错“未曾有之事”为“みぞゆう”遭到舆论群嘲,成了年度“社会语文笑话”。这说明什么?就连用汉字的国家,想读好都得下功夫。

朝鲜废除了汉字吗?媒体上看不到,普通人却都认识,怎么回事?

朝鲜虽然在制度上和韩国、日本分道扬镳,但在文化深层,却和他们踩着同一根钢丝绳。这根绳,叫汉字认知。

东亚文化圈里,语言不是工具那么简单,而是一种认知框架。去掉汉字,像关掉照明开关,你还是能摸黑前行,但路径模糊、方向难辨。

而在朝鲜,人们就在这种“看不见光,但记得光在哪里”的状态下,用心认字,用口说文,用手藏典。这条路,他们还在走。

参考资料:

“去汉字化”?亚洲邻国有点难.华声.2014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