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2025年,在地方两会密集召开之际,深圳都市圈建设也连传利好消息。

1月22日,国务院原则同意《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发布。批复要求东莞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积极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联动深圳、惠州共建深圳都市圈,主动融入广州都市圈,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去年9月下旬,国务院已批复同意《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文件提到,加强深圳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而在2023年8月下旬,广东省政府批复同意《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时提出,惠州要积极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数月之后,2023年12月20日,广东省印发经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和《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两大一线城市都市圈建设正式铺开。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此次国务院对东莞市提出明确要求,可以说是中央层面对深圳都市圈建设的又一重大推动。

国务院批复还提到,东莞要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提升中心城区和片区中心服务能级,深化松山湖、滨海湾等片区与深圳融合发展,推动水乡新城与广州东部地区协同联动。

松山湖国家高新区(科学城)地处东莞中部,与深圳市光明科学城接壤,2020年7月,与后者共同获批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是东莞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区域,它的腾飞主要是由深圳直接带动的。目前,当地形成了以华为为龙头的千亿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重点布局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日,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工程开工,两座科学城正加速“双向奔赴”。

东莞滨海湾新区作为珠江口工业化的“桥头堡”,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基础,已被明确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平台。随着深中通道在去年正式通车,滨海湾与深圳宝安机场的距离压缩至20分钟车程,这对于滨海湾与深圳西部的对接融合是个极大便利条件。

这次国务院批复提出,东莞要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协调产业布局、综合交通、设施配置和土地使用,优先保障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东莞正与广深携手担起带动大湾区产业升级的使命,在此背景下,共建深圳都市圈、融入广州都市圈,可以说既是因,也是果。

而在惠州方面,也有令当地市民期待的消息传来。近日,有惠州市民在“惠州民意直通车”询问:深圳地铁14号线已开通2年多,向东延伸的惠州段也规划了多年,现阶段惠州是否满足地铁建设条件,何时能上报建设?

1月10日,惠州市交通运输局回复,目前惠州已符合城市轨道建设申报条件,但根据最新政策,国家相关部门暂不受理一般地级市的首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后续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须待国家出台新政策后明确。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8〕52号),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

惠州市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惠州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5639.68亿元,全年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3.23亿元,全市常住人口 607.34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45.19 万人,确已达到城市轨道建设申报条件。

然而,2021年底,国家下发新政策,明确“十四五”期间暂不受理不具备条件的城市和一般地级市的首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惠州作为还没有城市轨交的“一般地级市”,被“卡”在了这里。

不过,对于上述询问,惠州市惠阳区交通运输局信访中心也回复称:关注到深圳市发改委目前正在组织开展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调整工作,拟于2025年完成规划调整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考虑到惠州市现已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惠阳区(含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惠州市区之一,作为惠州临深片区,是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发展片区,我局已提请将地铁14号线东延惠州段项目上报深圳都市圈联席会议2025年第一次会议研究。建议参照国内其他都市圈经验做法,由都市圈核心城市牵头上报跨市地铁项目规划建设。

一位深圳当地城市规划专家对第一财经分析,惠州采取上述“曲线”申报办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排除有获批的可能。目前惠深两地产业和城市空间有较强的互补性,并且已经有大量深圳人在惠州的临深区域买房、租房,日常通勤需求庞大。如果两地能通过地铁连接起来,无疑将有力促进深圳都市圈融合发展。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将重点抓好十二方面工作,其中提到,提升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实施广州市、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强化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更好支撑全省发展大局;促进区域联动融合发展,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内涵式发展、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有关专家告诉记者,这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推进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建设的举措出台。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