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头突然多了好多日本人,但他们好像不是来玩的?

大量日本游客涌入北京,打着旅游幌子不去旅游不吃美食,来干啥?

我朋友小张在同仁堂上班,她跟我说这事儿的时候我还不信,每天一大早7点多就有日本人在门口等着,手里攥着写满汉字的小纸条,有些还标着拼音怕念错药材名,专门买当归、黄芪、三七粉这些,一买就是好几包,现金直接掏出来,连价都不还,小张说从来没见过这么爽快的客人。

大量日本游客涌入北京,打着旅游幌子不去旅游不吃美食,来干啥?


有个叫山口的日本游客,每次来都要买两大包枸杞,跟小张解释说在日本药妆店同样品质的枸杞一斤要两百多,北京老字号才八十多,差了快一半呢,我听了都觉得这价格差得有点夸张,难怪人家专门跑一趟。还有游客专门找调理肠胃的草药包,拿着成分表跟张姐核对,确认没添加剂才下单,让人家帮忙分成小包装说托运不容易碎。

从同仁堂出来他们又奔茶叶店,张一元那边的店员都快认识这些日本客人了,一进门就知道要茉莉花茶,举着小茶杯抿一口,点点头就说要一斤散装的。我有次路过正好看到几个日本阿姨在那儿试喝,还跟店员比划着说要真空包装,怕在行李箱里压坏了。

大量日本游客涌入北京,打着旅游幌子不去旅游不吃美食,来干啥?


做茶叶生意的王老板跟我说,日本那边气候确实种不出好茶树,好茶叶都得进口,北京茉莉花茶的窨制工艺在日本特别受欢迎,张一元、吴裕泰做了上百年,老客都认这个味儿,有日本游客说北京的茉莉花茶泡三次还有香味,日本买的泡两次就淡了,这我倒是没试过,不知道真假。

潘家园那边更有意思,商贩老李最近专门学了几句日语,"这个便宜""品相好",够用了,日本游客不买那些贵的古董,就爱挑明清瓷片、民国小摆件,一个几十块的瓷碗都当宝贝,还拿放大镜看纹路,买完当场用手机拍下来说回去装裱了挂墙上。

大量日本游客涌入北京,打着旅游幌子不去旅游不吃美食,来干啥?


老李说有位日本游客花30元买了块青花瓷片,特别开心地跟他念叨"比买几万块的古玩踏实,丢了也不心疼",我觉得这心态挺实在的,确实比那些动不动几万十几万的古董靠谱,有游客蹲在摊位前挑老邮票,逛一个小时就能拎着好几袋宝贝出来。

秀水街那边卖高仿奢侈品的赵女士说,日本游客经常问有没有香奈儿、LV的手袋,几十到几百块的包他们觉得性价比高,一次买三四个说给同事带伴手礼,便宜又好看,还会问能不能过海关,确认没问题才下单,他们不挑剔,只要款式好看拿了就走,结账特别快。

大量日本游客涌入北京,打着旅游幌子不去旅游不吃美食,来干啥?


有个日本姑娘买了个高仿围巾,跟赵女士说平时搭衣服穿,没人看得出来是仿的,还有游客买高仿墨镜说夏天戴正好,丢了也不可惜,说实话我觉得这种想法挺聪明的,知道是高仿但觉得日常用足够了。

最后一天他们肯定扫特产,果脯、京八件、麻花是必买的,还有全聚德真空烤鸭、狗不理包子,说让家里人尝尝北京小吃,我见过有游客买了10袋糖炒栗子,让店员装在保温袋里怕坏了,说北京的栗子比日本的甜,孩子肯定爱吃,这倒是真的,北京糖炒栗子确实不错。

大量日本游客涌入北京,打着旅游幌子不去旅游不吃美食,来干啥?


超市里的日本游客买特产很实在,不挑花里胡哨的包装,专选便携耐放的,小包装果脯一次买十几袋,有阿姨甚至买了两罐臭豆腐,说虽然闻着臭想回去试试,还让工作人员帮她包严实点怕漏味,这勇气我是佩服的,臭豆腐那味儿。。。

还有带孩子的日本夫妻会专门绕路去看北京的日本学校,想了解入学条件和校园环境,为以后让孩子来北京上学做准备,看了操场、教室,跟门口保安聊了放学时间,放心了才走,但不会停留太久,看一眼就匆匆去下一个购物点,怕耽误买东西。

大量日本游客涌入北京,打着旅游幌子不去旅游不吃美食,来干啥?


问他们为啥不去故宫、长城这些地方,答案都很实在:"前几年来北京已经逛过了,这次就3天时间,先把需要的东西买够再说。"还有人笑着说景点以后可以再看,但草药、茶叶放久了不新鲜,得趁现在买,这话说得倒也有道理。

早上老药铺,下午茶叶店、潘家园,晚上秀水街,最后一天扫特产,路线都不用导游规划,他们比本地人还懂路,行李箱塞得满满当当,走的时候都笑着说下次还来,这算是高效补货之旅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