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小荧屏,备受年轻观众喜爱的古偶仍占半壁江山,但类型题材亦拥有天然市场基础,从《以法之名》《正常防卫》到《扫毒风暴》,皆收获不错的成绩。
如今由迪丽热巴和金世佳主演的《利剑·玫瑰》强势出击,上星收视率相当可观,这部以打拐为主题的刑侦剧,让我看到了点经典刑侦剧《重案六组》的味道。
《利剑·玫瑰》时间背景设置在2000年初,当时天眼系统没有现在发达,关于亲子鉴定的各项黑科技也尚未出现,涉及拐卖的犯罪案件非常猖狂。
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经常让人防不胜防。
看似弱小可怜的小朋友,很可能便是被犯罪分子控制的“诱饵”,他们利用人们帮助弱小的善心将年轻女性诱骗至无人处,伺机绑架。
人来人往的公园,也可能潜伏着犯罪分子。
他们专挑带婴儿的老人下手,一旦老人分神对方便伸出罪恶之手,哪怕,老人短暂的分心只是为了救人,也不会让犯罪分子心软,他们只会庆幸遇到一个好人。
一旦“拐”得手,犯罪分子便立马启动他们“卖”的流程。
这个流程包括运输、转手、销售……多个环节会有不同的人来完成,他们相互配合却又处于并联状态,便层层切断追踪线索,让寻人成大海捞针。
“丢失”一个孩子,被伤害的不仅是孩子本身,还有一个家庭的痛苦与阴影。
刚满周岁的小洋芋,便在医生奶奶救治晕倒路人时被拐子偷走,事后被层层转手,警察多次摸着线索找到的孩子都不是小洋芋,这让小洋芋一家陷入深渊。
母亲崩溃,父亲焦急,奶奶自责,孩子离开的每一秒他们都活在担忧煎熬之中,等待破案的日子在旁观者来看是“必然”,可对当事人来说却压抑无法呼吸。
如果小洋芋不能及时归来,等待对这个家庭来说,可能会演变成更大的悲剧。
除了婴儿,青春正好的女孩,甚至年长的女性,同样是拐卖犯盯着的“猎物”,一旦被他们拉入黑车,她们面临的将是无尽黑暗……
所有残忍的过程与结局都可能会涌现,试图摧毁一个个原本拥有美好明天的女生们。她们等待着救援,但这个等待的过程,黑暗无边。
在缺少天眼系统、人脸识别、大数据筛查、实名认证、大众防范意识又相对薄弱的年代,拐卖案件的破案率同时牵动着受害者、受害者家属与警察的心。
以邓妍(迪丽热巴饰)为代表的打拐办“六人小组”,便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受害者与家属的期盼,与一群犯罪分子斗智斗勇,解救受害者。
整个故事是很典型的警匪对立格局。
正方是打拐办,反方是拐卖群体,中间是心如刀绞的受害者与家属们,案件则由一个层层相连又相互掩护的犯罪集团主线,与一系列“支线”案件组成。
打拐办针对单个拐卖案件追踪,过程中突破一个个案件,也通过这些案件背后的参与者一步步挖掘出整个犯罪系统,是《利剑·玫瑰》剧情的大致走向。
七话前面说这部剧有点《重案六组》的味道,便是因为这部剧在节奏与犯罪集团的侧写上挺有老式刑侦剧的风范,叙事节奏快,且取材有真实感。
在叙事上,《利剑·玫瑰》虽然有一条大主线,不出意外的话本剧最终会挖出一个拐卖集团的核心大BOSS,但编剧会安排打拐六人组进行阶段性破案。
比如开局点出主题的女性拐卖案、小洋芋案、郑薇薇案。
剧情一方面会向观众传递那个年代这类案件的侦查困境,让观众GET到警方与家属们的焦急与无力,犯罪分子的恶劣与猖狂。
但另一方面,又会通过一些代表“支线”的案件给观众“希望”,让整个叙事节奏看起来紧急有张力,观众不会因为主线迟迟未能突破而感到“漫长”。
导致在镜头的衔接,线索递进,以及警方追踪的处理上,完全不拖泥带水,基本上都集中在如何破案,如何寻找线索,像《重案六组》等老剧般很专注案件本身。
适当的情绪表达,也同样集中在与受害者相关的人事物上,让观众进一步认识案件的影响,与受害者家属的痛苦共情,却又不会过度渲染,画面占比很克制。
不让主角琐碎生活细节占时长,不把时间浪费在情感上,专注于案件本身的刑侦剧,客观来说,可能案件调查有一些小遗憾,但整体更多是惊喜。
刑侦,重心就应该是案件,而不是大篇幅的生活日常与格式化的赞歌。
在案件的刻画上,《利剑·玫瑰》也颇有老式刑侦的真实氛围,编剧在买、卖双方的处理上,经常让人不寒而栗,尺度不在画面,而在人性。
拐卖案件的卖方,残忍,又肆无忌惮。
他们把黑手伸向妇幼,肆意榨干受害者的价值,把同类当成“货物”,却又能在恶行被拆穿时清描淡写地讲叙着自己的所作所为。
那种外人内兽的割裂感,经常让人生理性反胃。
讽刺的是,拐卖犯各个环节的人员往往都是合作关系,他们把受害者当“货物”,而在同行眼中,亦是货物,当自己成为货物时,似乎他们才能“人性”回归。
剧中有个很微妙的设定,人贩子孟贵夫妇连续作案多次,被警方发现后,孟贵落网,其妻子刘淑梅“失踪”,最后警方却发现刘淑梅被另一伙人贩子给拐卖了。
这个“现世报”,让孟贵崩溃痛苦,害人者,终害己。
如果说拐卖案的卖家人性充满了凉薄与残忍,为了钱泯灭人性,不断挑战法律底线,那边拐卖案的买家,则多数身上都带着两个关键词:无知,愚昧。
他们外表看着,更贴近“朴实”老百姓形象,甚至,他们某方面就是“朴实”的老百姓,可以在生活方面吃苦耐劳,也可能会有纯善的一面。
但……自以为纯善人的无知与愚昧化为恶时,往往更可怕。
就像小洋芋买家所在的村子。
这个案件的买家是小洋芋父母,可警方在解救小洋芋时,面对的却是全村村民,他们可以因为“同村人”而肆意殴打“外人”,只为“团结”无视其他。
甚至会因为村民一句话袭警,置法律不顾,或者说,他们也根本不懂法。
他们只遵循着一个村民遇事,所有村民都要团结起来对抗“外人”,而当“外人”走进他们村子时无处不在的监视视角、村口那些眼神耐人寻味的老人……
一切都喻示着,他们这份团结背后,隐藏了很多习惯性的恶,这份习惯性的恶曾经让他们坚不可摧,把恶当成习惯的包庇者们,让人毛骨悚然。
卖方肆无忌惮的恶,买方愚昧无知的恶,是打拐办面临的侦查困局,亦是给观众带来情绪冲击的重要,他们的恶,很可怕,又有种平淡的真实。
这种真实感,不是惊悚悬疑用声光电渲染出来的极致视觉冲击,却让观众在“朴素”的镜头里,看到了人性之恶,看到了拐卖案背后另一种惊悚。
在长主线里采用短平快的叙事节奏,在朴素画面里呈现惊悚的真实感,这让《利剑·玫瑰》的追剧体验相当不错,喜欢这类题材的观众,可以一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