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蛋
“感觉现在剧宣越来越像婚闹了。”
这是前几天小红书上的一条吐槽热帖,评论区不少网友也纷纷阐述起自己参加线下追剧团时的“窒息体验”。比如,主演对剧情几乎只字未提,整场活动围绕男女主的亲密戏展开,现场主演上演眼神杀、肢体碰触,仿佛不是为了宣传一部剧,而是在为观众上演一场RPS同人秀。

线下追剧团原本是为了拉近剧方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主创可以与剧粉面对面交流,从剧作理念、角色塑造到拍摄幕后,为剧集进行更具情感连接的传播。但如今,追剧团的功能正悄然发生偏移。
主演们的互动集中于CP营业,甚至逐渐被“嗑学”主导,不管剧中是否真有情感线,剧外都必须营业不断。原本一场连接创作者与观众的剧宣仪式,正在被无限放大的CP情绪所绑架。
这种剧宣趋势,真的正确吗?观众真的是冲着“糖”来的吗?主演是否已经被营业逼到了“身不由己”的地步?而这类线下活动带来的流量增长、热度回响,是否真的能够转化为剧集本身的口碑与长尾效应?
当线下追剧团越来越像“婚闹”,我们确实需要冷静问一句:这真的是在为作品服务吗?

比线上剧宣更卷的,是线下剧宣
过去,剧集宣传更多依靠线上物料来拉动热度,只不过当线上渠道逐渐饱和、用户注意力日益稀缺时,线下追剧团便以“现场互动+情绪刺激+内容制造”三位一体的形式迅速崛起,成为当前剧宣体系中最具增量价值的手段。
就像追剧团诞生之初,也并非是为了现场嗑糖,而是想要借由主创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营造一种更沉浸、更具参与感的观剧氛围,同时输出大量现场内容,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上形成高频传播。

事实证明,这种线下营销策略行之有效。短短两三年间,追剧团已经从“宣发加成”变成“必做选项”,其重要性甚至不亚于剧集本身。各大剧方争相投入,艺人团队配合度越来越高,营销模式也越发成熟,推动着整个行业走向一种“线下剧宣比线上还卷”的新格局。
而与线上剧宣强调统一包装、官号运营、物料投放等可控的发布节奏不同,线下追剧团本质上是对“不可控”的主动放大。演员的每一次互动、每一个眼神、每一场即兴游戏,都会被观众拍下、剪辑、转发,成为平台争抢的流量资产。从角色到真人,从剧情到CP,任何一丝带情绪的素材,都可能被炒作成热搜话题或爆款短视频。

根据抖音集团的战报显示,《莲花楼》追剧团活动当天,成毅、曾舜晞、肖顺尧三位主演合体露面,立“热度破万就跳‘昆卡’”的flag,后续剧方兑现承诺,三人跳昆卡的片段被官方剪辑为混剪视频上线,再加之粉丝二创、KOL跟进解析,不仅令剧集热度再上一层楼,还诞生了“成毅是昆卡届卧龙凤雏”这样的原生热梗,直接送该短片冲上热搜前三。
一次原本只是巩固粉丝盘的线下活动,就这样成为推动剧集热度破圈的关键一役。
再如《长月烬明》的追剧团活动,几乎可以被看作一次剧方主导的短视频传播案例。活动设置上,剧方邀请抖音头部大V、粉丝代表到场打卡,并在现场精心安排了“名场面还原”“高甜互动”“情侣舞蹈”等多个传播节点。

后期,剧方再通过专业团队剪辑输出短视频,全网同步发力,仅在抖音平台就产出了超过100条相关视频,其中11条高赞视频点赞量超过50万,使得剧集主话题在24小时内净增5亿播放量。在观众注意力稀缺的当下,能在短时间内集中输出如此数量级的爆款内容,线下追剧团可谓是剧方难以割舍的好搭档。
但问题是,这种线下剧宣模式也意味着高风险。演员不仅需要在活动中全情投入、迅速调整状态,还要配合现场互动制造“高糖氛围”,否则极易被舆论倒戈称“营业不够认真”。现场一个眼神不到位、一句话说错、一个反应不自然,都会被剪成“男主不主动”、“女主尴尬癌”等负面素材,在网络迅速发酵,形成反噬。
追剧团越做越大,内容越做越甜,但演员却进一步被CP捆绑了。线下剧宣正在把剧集营销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而下一步,是走向精细化分层运营,还是彻底滑入CP营业的深渊,我们尚未得知。

看剧不重要,看CP营业才重要
曾几何时,追剧团被寄望于建立起主创与观众之间真实、深入的情感链接,让演员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更好地理解观众对剧情、角色、表演的反馈,并进一步反哺作品。
而现在,真正与剧情有关的内容几乎被挤压至边角,代之而起的是主演无休止的“撒糖”。在剧中尚未形成稳定CP关系的前提下,剧外的真人CP早已通过线下活动全面拉满,仿佛剧本只是一张引子,真正的高潮在于演员之间的营业程度。

例如《深情眼》追剧团活动中,主演张予曦穿上婚纱出席现场,毕雯珺则向观众派发“喜帖”,整个追剧团直接被包装成了一场精心设计的“婚礼现场”,再配合二人零帧起手复刻剧中亲吻戏、肢体纠缠桥段,几乎将CP营销的尺度拔至新高。
大量粉丝剪辑视频冲上抖音热榜,微博话题迅速霸屏,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就实现了剧集热度的二次爆发。剧方收获了想要的流量,平台也得到了观众的情绪反馈,甚至演员本人也“得益”于这波热议一跃成为社交媒体的焦点。
然而,在流量背后,越来越多观众也开始表达不适。正如上文提到的小红书热贴,越来越多观众逆反到:“我们想追的是剧,一场剧宣活动,何以变成了大尺度婚闹?”

《深情眼》并非孤例。在年初的《韶华若锦》的追剧团活动上,男主宋威龙也被反复cue现场还原羞耻台词,当众挑逗女主包尚恩,双方尴尬得满脸通红;《白月梵星》的追剧团活动中,白鹿和敖瑞鹏也被要求还原剧中“闻气息”的暧昧桥段,全程贴脸互动,台下媒体却欢呼雀跃,对着敖瑞鹏大喊“离老婆近一点好不好。”
原本应该是观众与主创交流剧情、探讨角色魅力的追剧团现场,如今却彻底让位于“营业”“撒糖”“喂饭”,真正想知道演员拍摄体验、创作思路的观众,不仅没有得到答案,反而成了现场被漠视的少数派。
演员团队配合营业的态度,也从最初的“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制造”,“吻戏借位演示”甚至有成为追剧团保留节目的趋势。
然而,偏离作品本体的宣发方式,是否真的能为剧集本身带来长期收益?以目前市场反馈来看,答案并不乐观。大量剧集因线下活动而火,但开播后却被观众指出“糖感虚假”“剧里无火花”。在“甜”成为营销主轴后,一旦剧集本身无法匹配这种甜度,观众的落差感甚至可能反噬剧的整体口碑。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追剧=追糖”的思维正在重塑观众的观剧方式。原本观众关注的是角色弧光、剧情走向、叙事技巧,现在却只在意剧中男女主有没有亲密镜头、有没有现场还原、有没有营业延伸。
剧集被简化为“CP框架”,角色性格成为糖点的工具,演员则不断在扮演“真情侣”的道路上被推着前行。最终,不只是观众在用恋爱滤镜观看演员,演员自身也必须以“半真半假”的姿态完成每一次营业,逐步模糊了作品边界与私人情感的界线。

“误入歧途”的剧宣,观众买账吗?
在追剧团还不盛行的早年间,剧方与演员在营业问题上尚有一套不成文的尺度红线,比如角色与真人分离,角色号代替演员私人号营业等,但当CP粉成了决定剧集热度的重要变量,当抖音、微博、小红书上的话题榜被各大CP霸占,过去那套谨慎、克制、角色导向的营业逻辑很快被打破。
演员不营业会被说冷漠;营业不够甜要被说敷衍;营业太甜又被质疑假戏真做、拿观众当爱情的一环……事实上,如今的剧宣早已偏离剧集内容本体,滑入了由流量、话题、剪辑和错位情绪驱动的营销迷宫。
以至于在追剧团现场,“贴贴”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若想出圈,往往还要配上“深情对唱”“公主抱转圈”“亲额头”“摸脸杀”等多重互动。有时候,追剧团活动赶在开播当天,剧集尚未给观众交代清楚剧情逻辑,追剧团却已强行提前给出CP的“大结局”。这种割裂感,也在不断稀释剧集内容本身的情感含金量。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近期播出的《樱桃琥珀》。该剧在播前的追剧团活动中大玩CP互动牌,赵今麦与张凌赫不仅在台上深情对唱《简单爱》,还互送定情信物、贴脸耳语,活动现场CP感拉满,预热效果极佳。
然而剧播正式上线后,不少观众却反馈剧中两人“火花全无”“台词别扭”“感情线尬出天际”,与追剧团的高糖氛围形成强烈反差,甚至引发“欺骗观众感情”的讨论。这种预期违背的后果,不只是剧集口碑滑坡,更直接伤害了观众的信任感,变成反噬剧集口碑的导火索之一。
此外,随着演员营业的高度工业化,观众对甜度的要求也不断升级,从“眼神杀”进阶到“复刻吻戏”,再到“婚礼现场”“情书朗读”,再甜也总有一天不够看,观众也终将陷入审美疲劳。最终使得剧宣彻底走入“无糖即死”的困局。

在短期热度面前,观众当然乐于接受高糖混剪,但真正让剧集走得长远的,从来不是“嗑CP”的热潮,而是故事本身的感染力。观众或许可以为一次吻戏激动剪十条视频,但能反复推荐给他人、真正建立口碑传播的剧集,往往还是那些逻辑严密、情感真挚、角色立体的作品。倘若宣发只停留在表层,那剧集也只能享受短暂的热度泡沫,无法实现长尾效应,更无从形成IP品牌的持续影响力。
归根结底,线下追剧团的运营方式没有错,CP营业也未必是洪水猛兽,这都是当代剧集工业体系中合理且必要的传播手段。但当这些手段成为主流,甚至压过剧集本身的光芒,我们就需要警惕,剧宣是否已经“误入歧途”。
真正有效的剧宣,不应只是堆叠甜渣,而是引导观众关注角色成长、情节逻辑与故事结构,让剧外的情绪体验,成为剧内情感的延伸。只有这样,线下追剧团才能回归它的本意,让剧集与观众产生真实的交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