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智斗和珅,历来都广为流传。实际上,刘墉根本没有与和珅叫板的实力,更没有与和珅真刀真枪的对着干过。一是因为刘墉经过挫折后,处事变得圆滑,唯皇命是从,完全失去刘统勋刚正不阿的风范;二是因为他虽然年长和珅三十多岁,但职权远不及和珅。

刘墉进士出生,当过知府、学政、道台、内阁学士……一路磕磕绊绊;和珅咸安宫学毕业,侍卫出生,被乾隆看中后,一路高歌猛进。刘墉出道很早,为什么职位却不如后辈和珅呢? 两人的身份不同,导致刘墉奋斗多年,也只是人家的起跑线 刘墉是汉人,和珅是满人,两者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清朝以少数民族问鼎中原,历代皇帝表面上满汉一家亲,骨子里都重满轻汉,尤其在重要岗位的人事安排上,往往都是满人优先。 在入关前后,入旗比较容易,只要投身大清的事业,就能拥有旗人身份,比如投降大清的“三顺王”。后面归顺的明朝士兵,也只能纳入绿营,待遇就差了一大截。随着清朝定鼎中原,旗人的身份特权加重,含金量越来越高,入旗也越来越难,甚至几乎不可能。雍正年间的岳钟琪,战功赫赫,做到了大将军,才拥有入旗的机会,但他却不懂得珍惜。

刘墉的汉人身份,在朝廷眼里,就好比一个编外员工,而且几乎没有转正的机会;和珅是满洲正红旗,是满清自己人,属于编内员工。他们两人,即使在其他因素对等的情况下,乾隆皇帝也会更青睐和珅。 刘墉有才华,受乾隆信任;和珅有才能,受乾隆宠信 刘墉出生于书香门第,又是进士出生,在儒学方面的功力自然比较深厚,要不也不会被人称之为“浓墨宰相”。可能正是因为刘墉在四书五经方面花的时间过多,限制其才能的发挥,纵观其一生,政绩亮点并不多。 与其说刘墉是官员,倒不如说他是文人。吟诗作画可以一枝独秀,搞点文字玉也还行,做起事来懒懒散散,还经常被领导批判。当主考官,随意录取不合格者,被罚俸禄;教皇子读书,结果旷工七天,还被皇帝降职。

和珅虽没考上举人,但才华丝毫不逊于进士,甚至更加突出。比如,他会满、蒙、汉多种语言,科举出生的人就没有这项才能。在清朝官场,懂满汉双语是一项重要技能,因为皇帝是满人,朝廷众多的机密都是用满语表达,不会满语,很多事情就参与不了。再比如,与马戛尔尼出现礼仪之争,其他人搞不定,和珅就能顺利摆平。 在处理与乾隆的关系方面,和珅“吹溜拍马”的功夫,堪称教科书级别,这一点,其他人还真没法学。他能时刻将皇帝放在心里,忧乾隆之所忧,急乾隆之所急。 乾隆要银子,和珅立刻就能“变”出银子,而且自己还能捞一把;内务府亏空,没关系,和大人一出手,马上扭亏为盈;乾隆不方便说、不方便做的事,和珅都能为之代劳;甚至乾隆放个屁,和珅瞬间就能脸红……像和珅这么贴心又有才干的员工,乾隆不用他用谁?

两人的经历不同 在很多单位,越没底线,往往混得越好。刘墉家世代进士,他是个比较纯粹的文人士大夫,做起事来,即使偶尔不光彩,整体上还比较有底线,有几分忠君报国的情怀;和珅就不同了,从小就父母双亡,饱受冷嘲热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贪起钱财毫无节制可言,完全没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想法。 刘墉出道后,多数时间都是在外地,山高皇帝远,可以打酱油,但也很难被皇帝注意到。他能出头,很大程度还得益于刘统勋,此外,他自己也办过一件拿不上台面的文字玉。 和珅出道前,已经是咸安宫学的学生,相当于“选调生”,岳父又是内务府大臣英廉,前途一片光明,出道就能混到御前侍卫。当上侍卫后经常在皇帝面前转悠,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旦被赏识就能青云直上。

直到1781年,刘墉才被调回京城,担任从一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而那一年的和珅,三十出头,已经与乾隆定下娃娃亲,成了皇亲国戚。君臣关系越近,乾隆越离不开和珅,和珅的表现机会也多,加官晋爵的概率自然越大。 此外,不管正史还是野史,都有记载,和珅是一位帅哥,颜值比刘墉高。和珅步入仕途时,是小鲜肉,而当时的刘墉已经成了老腊肉。从乾隆选人、用人的历史来看,明里暗里带有以貌取人的倾向。 秋媚说:从仕途成就来看,刘墉比和珅有差距;从人生结局来看,刘墉的智慧高出和珅;从发展角度来看,刘墉的历史名声好过和珅。活着的和珅胜过刘墉,百年后两人已不可同日而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