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是人性的放大器,这成为《二十一天》的创新基点,挖掘出独特的故事空间和幽远的人性描摹实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爱奇艺悬疑剧坚持的创新底色——大胆尝试,敢于超前,在更好的故事体验与共鸣中满足观众,在不断开拓的类型疆域中让国产悬疑剧持续成长。
作者:蓝二
编辑:王子之
版式:王威
《二十一天》真的有点“狠”。
这部灾难悬疑剧中,商场塌陷后的地下求生与趁乱复仇,本就危机重重,利欲熏心的人竟还冷血地酝酿起一场更大的逐利阴谋,这不仅让岌岌可危的局势再度升级,他们黑透的灵魂可能还会催化更多人的人性暗面。
“只要有一点希望我们就不应该放弃,爱会给他们力量和勇气”,坍塌事故方的代表双手合十、说出漂亮的话,她的内心却在疯狂低吼:把他们都杀掉,杀死所有人!
灾难是人性的放大器。创作者正是让这样的视角,成为《二十一天》创新的基点,为悬疑挖掘出一份独特的故事空间和一场幽远的人性描摹实验,击响观众的共鸣。在国产悬疑剧的创新坐标系上,爱奇艺这部《二十一天》无疑又落下了一个重要标点。
“深渊”与“人祸”
创造叙事与表达的丰富层次
在宽泛的灾难概念中,《二十一天》对准“深渊”与“人祸”这样一组设定,实在很巧妙。这二者循环制动,创造出充足的悬念感与丰富的叙事空间;它们让故事有了更现实的落脚点,更有趣的是事件的表最终化为了表达的里,形神统一。
因老板罗浩然非法改建,罗百商厦塌陷,被困的受害者中,有曾经被卷入改建、背锅丧命的人员的亲属。于是这里不仅有人们面对巨石天坑的求生,竞争生存资源甚至是存活机会;同时亦有受害者、仇家对手,向罗浩然实施报复的可能。
由此,地底的求生事件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比如在决定罗浩然还有没有资格分到物资时,人们的立场在分裂;又如罗浩然女儿被人偷偷侵犯,不仅无法锁定嫌疑人,还在群体中逐渐引发信任危机。
而让故事进一步升级,剧集越播越好看的因素,是深渊与人祸这条主线的持续作用。它们不是完成式的“总结”,它们长久存在,好似一座不时喷发的“活火山”,带来深远的危机与悬念。
二十多年前,是监测人员的失误,让商厦建在了深渊之上;五年前,罗浩然贿赂、栽赃、灭口,掩盖事实,造成如今的恶果。但突破观众想象的是,到了如此境地,人性的暗黑面未得收敛反而愈烈,胆大的人竟开始利用深渊,制造新的人祸。
利用深渊的封闭隔绝,罗浩然与同伙打算杀害所有被困者,让自己活着出去拿到保险公司的赔款。他想办法重掌权力,逼着众人进入一个集体作恶的状态,也让所有人的命运重新进入未知中。
这样的叙事中,《二十一天》很自然地实现着丰富的现实投射,比如显现社会经济粗放增长会带来的问题,也有关注边缘人性、社会秩序、集体道德等多维度议题。而更重要的是,剧情发展的不断推进,扎实地形成了主题表达意象:当人们在天坑深渊中不断迷失,他们也在落入人性的深渊;所有的现实困境、命运悲剧,终归也都是人祸。
值得一提的是,在地下故事线的迭变过程中,地面之上的真相探查,也随之不断增加新的任务,丰富着刑侦探案的变化层次。第一层,找到非法改建旧案背后的隐秘;第二层,警察要想办法与地下罗浩然的实时犯罪抢生命;第三层,救援成功后,要透过罗生门式的讲述、散碎的信息拼图,抵达地下更多罪恶的真相。
通过一个新的故事框架,在视野、叙事、表达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能实现突破,这种创新力道并非《二十一天》独有,而是爱奇艺悬疑剧的持续追求。比如曾经《隐秘的角落》大胆讲述“坏小孩”的故事,由年幼到成年的命运循环,将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命题落地,在时代中留下了深刻思考。又如《平原上的摩西》,通过东北土地上几个普通人的生活,关注时代变化中的伤痛,作为一部两年多前的作品,率先覆盖了当下频现的“被时代卡住的人”命题。正是通过这样具有领先意识的故事创新,爱奇艺悬疑剧才得以对观众不断变化的需求实现着长期满足。
塑造灾难特质
从观感到语言实现风格化视听
裂痕不断生长,眨眼间爬过墙角,来到了地面。人们的脚下突然张开巨大的口子,似要吞噬一切。
楼内柱体挤压成了碎石块,噼啪掉落,楼外的玻璃面,则像是突然破碎的冰山。
就在此时,一点火苗亮起,整排燃气管道被引爆。
楼体轰然坍塌,在漫天的灰尘过后,消防队长站在边缘向下望,只剩下一个地狱般的深渊巨口。
过往可能只在灾难电影中看到的猎奇场面,这一回在《二十一天》中,观众被震动到了——是的,因为该剧拍摄时使用了物理振动平台和大范围的手持设备,所以大地抖动的“体感”,在观看时也能被观众微妙地“捕捉”到,有一种更沉浸的体验。创作者围绕灾难氛围下足功夫,让它成为该剧在视听上的重要创新。
事实上,风格化的视听如今已成为爱奇艺悬疑剧的一个重要标签。如此前的《八角亭谜雾》,用雨雾、水系、舟桥构建的视听语言包裹着江南水乡的悬疑故事,对地域性的彰显只是它的一个浅层因素,更重要的是烘托愁闷、压抑的悬疑恐怖氛围,呈现迷雾中的可怕、危险与捉摸不定。又如《尘封十三载》,它的视听语言创新具有多元性,一方面,通过杀人现场的艺术化设计、精妙的摄影和配乐,拉满“陈年旧案”、“连环杀手”的惊悚感;另一方面,在以刑警为重点的群像描摹中,视听语言却一反常年追凶的严肃沉闷,生动鲜活讲好一个个真实人生。这些悬疑剧中的视听创新都令人印象深刻,也往往给相应阶段的同类型创作提供启示,推动了行业整体的创新。
视听上的精益求精,或是为满足观众的感官体验,或是以新鲜形式向观众提供信息,或是传递出更深的情感共鸣——此次《二十一天》的视听氛围创新,同样颇为立体,除了前文所述的直观视听体验,亦在由更多层面营造灾难中的处境。
许多次,当镜头对准人物叙事时,他们或是周身光影半明半暗,或是由手电筒的一束光线凸显部分面部轮廓——这既是地下生存真实感的体现,也往往凸显人物矛盾的态度甚或不良的居心。
整体环境,对于剧中人和观众都构建了一种“不完全视角”。杂乱破败的现实状况,给了许多人藏身的空间,比如人们以为死去的罗浩然、杨兵,就在这种不完全视角中偷偷作恶。剧中也常有“偷窥”视角,让人物的秘密总是被“监视”,有危机随时发生的不安全感。
勾画一个更深层的观察场
人性的复杂被放大
悬疑剧的应有之义,即是在极端遭遇中观察人性与情感;过去爱奇艺悬疑剧也总会以更细微、更独特的创新视角,一次次照出此前未见的人性幽深。比如《沉默的真相》呈现普通人在黑暗中拼尽全力的“执炬前行”,令大量观众震动之余更在现实中寻找明灯;《错位》细致描画出,最常见的城市奋斗语境中人性的异化过程,其中许多关键转折点,因与现实生活的过度“相似”而惊到观众;而《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则独到讲述罪恶的漫长影响力,观照人内心长久的扭曲与痛苦,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此次的《二十一天》,因为有了灾难这样一个加剧的危机处境,促生了一个更深层的观察场,人性的复杂被放大。
当基础生存成为最高优先级,当秩序被打破、规则被重建,当你的行为不被人所见,当法不责众……人性会变成什么样?
丁紫、郭昊宇是高居人上的富二代,但在物资缺乏的地下,为了生存,他们也可以推翻诺言、对着自己憎恶的人们下跪索求。
保安杨兵身上,或许最能引发观众对于“性本恶”的讨论,当种种社会约束剥离之后,“恶”快速释放。最初他只是“小恶”,在集体自救时偷点懒,在他人求救时进行些勒索;很快地,他的恶涨大,他藏起集体共同的物资,他试图性侵丁紫,甚至要开始为虎作伥。
收银员陶冶,似乎处在令人犹疑的人性边界。前一秒,他见义勇为,后一秒,在灾难的危急之下,他的害怕与离弃是否加速了超市经理的死亡?
这部剧观照人性的趣味和意义,既在于其中“多棱镜”式的呈现,能让观众有着更丰富的对照与反思;同时也在于它的灰度塑造,将善恶对错交由观众判定时,事实上就在实现着剧内剧外认知、经历、价值观的碰撞。
剧中的人性不断遇到转折路口,但恰恰,也有人不变。当其他人都以正义之名剥夺罗浩然的生存物资时,偏偏“仇家”何小光在保他,对于小光来说,什么时候都得正当、守法。由此,在呈现复杂状况之后,《二十一天》其实也默默诉说着自己的“答案”:人性总会有流变,或许不必担心自己一时的懦弱与晦暗,决定你的关键是你对底色的选择与坚守。正如孤僻、强硬的性格,不会消磨何小光的英雄一面;而罗浩然爱女儿的种种表现,也绝不会推翻对他的恶人判定。
到最后,始终是人性,带给我们一个故事最悠长的回响空间。而这样的《二十一天》,也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爱奇艺悬疑剧坚持的创新底色——大胆尝试,敢于超前,在更好的故事体验与共鸣中满足观众,在不断开拓的类型疆域中让国产悬疑剧持续成长。
THE END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