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常规赛阶段基本到了尾声,可以说苏超已经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苏超展示了江苏省强大的经济实力,内部凝聚力,也展示了省内庞大的足球群众基础和极其有特色的青训成果。但是,从官媒,到抖音,再到各种社交媒体,大家津津乐道的却是散装江苏,内斗城市梗。尽管诸如“南京发布”这样的官媒最近尽力把舆论带回到正常的路径,比如写出了很多篇《阿南遇上阿扬》这种唯美的稿件,但群众们似乎沉迷各种梗无法自拔。另外,关于苏超和中超的拉踩对比,关于苏超还能不能办下去,怎么商业化的讨论越来越多。

在常规赛的末期,我想有必要系统性的对江苏这块神奇的土地,对所谓的地域梗,从科学和商业化的角度对苏超联赛和青训做一些有意义的探讨。实事求是,而不是沉迷于烂梗,才是对苏超最客观最有用的评价。

“散装江苏“的历史脉络,决定了苏超的文化基因

首先说,「苏超」这种“城市内战”是凭什么火起来的,真的只靠地域梗整活儿吗?这个话题定义就有很大的问题,不够科学。人人都说江苏散装,却没几个人真正了解目前这个形态的根本原因。故事要从康熙6年(1667年)说起。作为占据全国税收1/3的大明帝国经济发动机的南直隶,和清初江南省,两代朝廷对江南地区又爱又恨。于是康熙皇帝将江南省一分为二:江苏省和安徽省。这种分割完全没有根据地理信息和文化认同来分割,而是站在政治高度来强行分割,简单点说就是既要削弱江南士绅对朝廷的隐形干涉,也要维持江南地区的财政水平。这种政治削藩+财政改革的行政区域设置方式,直接导致了两江地区的文化割裂。

媒体人谈“苏超”联赛

清廷对江南省的切割和重组过程极其复杂,设置设立职能重叠的左右江苏/安徽布政使(分管财政)与按察使(分管司法),又为了维持江南地区的稳定,设置两江总督总揽全局。这就是如今散装江苏,散装安徽(安徽几乎所有的地级市都倾向于南京和徐州,对合肥没有认同)的根源。

从康熙皇帝对江南地区的改革开始,江苏安徽两省就形成了双核格局:江苏布政使驻苏州,安徽布政使驻南京/安庆,两江总督驻南京,河道总督驻淮安,直接导致省内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权力中心分散。南京和苏州的双核配置,通过布政使司进一步被强化,甚至淮安扬州也因为河道总督和两淮巡盐道的驻地,导致自我认同感非常强。驻苏州的江苏布政使司,管辖着富有的苏、松(上海)、常、镇等江南府州;而江宁布政使司,则驻在南京,管辖江宁府以及淮、扬、徐等江北地区 。江南乡试涉及到的苏皖考试全部在夫子庙的江南贡院,这使得南京成为江苏和安徽的教育中枢,这种布局在事实上形成了“苏南”与“苏北”的行政分治,又导致了南京在政治和科教文化上对江苏和安徽的实质影响,这是散装江苏和散装安徽的根本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后,南京直辖市,苏南行署,苏北行署的分分合合,以及南京的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北上广,改开之后,苏州以工业园区和外资引进为基点,开启了经济腾飞模式,叠加百年来苏州经济核心的定位,无论是精神还是实质,都进一步深化了双核江苏的印象,对外表现就是散装,谁也不服谁,甚至于内部,昆山,江阴,宜兴这种强势县城也不服地级市管理。

说完政治格局变迁和经济基础,来谈谈苏超的文化圈层:江苏和安徽地区的四大文化区域直接导致了苏超在舆论竞争与合作的局面。这一局面具体表现在既可以: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又表现在:《阿淮,睡了没?》

整个江南道和淮海地区,主要是吴文化区 (苏州、无锡、常州及其向浙江、皖南的延伸)、江淮文化区 (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及其与安徽的交融)、楚汉-中原文化区 (徐州、宿迁、淮安及其与鲁、豫、皖的连接)、海洋文化区 (南通、盐城、连云港),所以在苏超常规赛期间,我们既能看到省内的激烈对抗和嘴炮,也能清晰看到四大文化区域的大型团建。无论是芜马滁的永远只有一个南哥,还是滕州,临沂永远只认老徐,甚至于上海作为直辖市,站出来直接表态支持苏州,揶揄南京,都是这种文化圈层认同的具体反映。

所谓苏超的地域梗,本质不是对抗,而是竞争与合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四重属性上,整个江南道的多元文化,复杂政治生态和经济圈层,导致单纯意义上的散装江苏根本不存在,大家互相依存,竞争与合作共存,这也是苏超很难复制的根本原因。同时具备这种几百年的区域竞合生态,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难找。


竞合格局下的苏超联赛与商业化进展的辩证统一

正是在这种绵延五六百年的大江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竞合格局,造就了苏超联赛的文化土壤和竞技格局。虽然省里当前定义苏超联赛是个文旅项目,但终究它的外在形式是体育竞技比赛。一项业余联赛要持续的办下去,江南地区这种独特的文化竞合是基础土壤,上层的城市基础设施,宽容的舆论环境,良好的赛事组织能力和基础设施服务、丰富的文旅资源和能让联赛活下去的持续的商业模式是必要的。

媒体人谈“苏超”联赛

现在网上拉踩苏超和中超/国足的内容很多,在我看来十分无聊。苏超本质上是两大核心任务:

  1. 通过一个8000多万人参与,影响数亿人的大型体育文旅活动,全方位的展现江苏的软硬实力。这个实力具体表现在执政水平、营商环境、持续运营能力、文化的多元和包容性和自由宽容的舆论环境。事实上,在整个苏超的常规赛阶段,江苏省这几个重要的实力维度,已经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地区的综合素质。超强的执政和运营能力,一把手项目,只搭台不喧宾夺主;超强的营商环境和宽松自由的舆论氛围,让街边烧烤店也有城市主人的荣耀感;超强的包容性,随便玩梗,主动玩梗,无所谓。
  2. 自打江苏苏宁悲壮下线之后,江苏已经没有中超球队了,但江苏足球的魂还在,无论是宝应蟹农苗明,还是赤面虎庞志超,或是雨夜屠夫滕帅,孤胆英雄沈帅帅,传奇小将严子航,都在延续着江苏足球的传奇故事。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们去英格兰或者日本研究一下社区足球,校园足球,就会发现,这些世界一流的队伍从来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无数个基层的青训火苗,无数个退役老将们撑起来的天空。常规赛为什么会有C罗式的倒钩,布冯式的扑救,贝克汉姆式的制导长传,梅西式的单挑五人?苏超虽然业余,但场面依然好看。这就是江苏足球的底色。这种底色,本来随着苏宁的谢幕永远消失了,但苏超又把这种伟大展现出来。

这两大核心任务,在整个常规赛完成的都非常好,甚至成为世界足球运动的一个抹不去的历史亮点。大家不是说,喜力啤酒最聪明,他们只赞助最好的比赛。是的,苏超的技战术能力,绝对力量和持续体能是不入流的,但是综合方方面面,体现江苏软硬实力,体现江苏足球的内生力量,球员对足球的热爱和拼搏,群众对体育活动的全情投入,苏超无论如何都是顶级的业余赛事,甚至是中国最顶级的群众业余赛事,没有之一。

媒体人谈“苏超”联赛

就像苗明说的那样,当曾经那些为江苏足球拼过命的老人们,回到南京奥体中心,在60396名球迷的呐喊中登场,那种感觉,就是:一切都回来了。足球诗人贺炜曾经的解说:

我想真正的成熟,应该并不是追求完美,而是直面自己的缺憾,这才是生活的本质。罗曼罗兰说过,这个世界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且仍然热爱它。西班牙队从头再来吧,难道向上攀爬的路不是比站在巅峰更让人热血澎湃吗?

在南京奥体中心(别名:圣奥体)这样一个传奇球场里,当6万人同声歌唱祖国和江苏苏宁队歌,我想,这不就是苏超最大的意义吗,这不就是江苏人民真正的浪漫英雄主义吗?那么,中超和国足有什么好比较的呢?

媒体人谈“苏超”联赛

媒体人谈“苏超”联赛

这是属于江南地区人民独有的浪漫,同样,这份浪漫英雄主义,也属于在这个夏天激情参与到苏超联赛中的赞助商们。除了江苏银行,我想举个另外的例子:努比亚。平心而论,作为赞助商,努比亚得到的流量关注一般,自己也没做过多的宣传。但大家可否知道,作为中兴通讯的子品牌,努比亚已经扎根江苏,扎根南京超过30年了。这是江苏人真正的家乡品牌,也是南京真正的家乡品牌。

媒体人谈“苏超”联赛

1993年,中兴新通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的母公司)在南京成立了南京研究所,这是中兴深圳总部之外最重要的研发机构。当年南京的GDP 355亿。依托南京的人才优势,中兴通讯迅速成为了全球头部的ICT技术公司,成为中国通讯核心技术企业。从大校场的三层小楼,到熊猫集团租借的54号大楼,再到软件大道的三期研发基地,员工小区的建设,中兴通讯带着努比亚,早已成了南京这个英雄城市的一部分。

媒体人谈“苏超”联赛

努比亚在苏超中打出的口号是:场外最佳12人。但就像英格兰那些伟大的家乡品牌永驻家乡球队一样,我觉得中兴努比亚天生就是苏超的一部分,真正的家乡品牌和家乡足球的融合。和许多赞助商赞助300万要干出三个亿流量效果不同,努比亚选择了少说多做的态度,这就是中兴老黄牛文化的延续。少说多做,聚焦工作,成就事业,这是中兴的价值观。努比亚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应援包和宣发资源,着眼点都是苏超联赛本身。

苏超这种业余联赛,本身就是家乡品牌的舞台,只不过这次搞得全世界都知道了,让商业化增加了很多变数。爆发的流量之下,必然动作走样和套利出现。但幸运的是,8轮比赛至今,没有出现赞助商的短视行为,没出现球员急吼吼的直播套现的烂场面,甚至滕帅都不敢推荐家里做的烤鸭。这些来之不易的商业化共识,可以确保苏超按照现在的节奏健康运营下去。前几天省里算了账:7轮过后,带动外地游客14%,异地文旅消费1088亿,6月全省航空铁路运输收入增幅超过90%,文化收入同比翻倍。这些实实在在的经济数据,不能只归功于9.9元的门票,更多的还是整个江南地区复杂文化圈层的百年竞合,超高的执政运营能力,宽容的舆论环境和克制的商业化规则。

媒体人谈“苏超”联赛

媒体人谈“苏超”联赛

但一个联赛想长久举办下去,物质条件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如今苏超带动了宏观经济数据的发展,自身的商业化驱动依然很重要。透明公平的赞助商机制,良好的宣发流量,明确的赞助回报,以及让退役球员,青训球员,足球从业者和业余爱好者都能获得不同的收入与奖励,维持联赛的高水平发展,这是苏超未来的课题。但前七轮过后,基本方法论已经跑出来了,前途可期。

苏宁谢幕,苏超崛起,期待江苏自己的“德国战车”

德意志足球历史上的巨人很多,但我最喜欢的是2010和2014届德国队长:菲利普拉姆。拉队成长在1998-2010年的德国足球黑暗时期。98法国世界杯,马特乌斯带队惨败克罗地亚,2000年欧洲杯,德国队小组都没出线,从此德国进入了人才断档的漫长黑夜。但是德国人并没有放弃,在生死存亡之际,启动了”德国足球十年计划“,从青训开始抓起,19岁的拉姆就是这批德国之星的杰出代表。仅仅六年后的06世界杯,这支青年军就向全世界展现了德国青训的实力。2014年,30岁的拉姆带着这辆年轻的重型坦克,登顶世界杯。

媒体人谈“苏超”联赛

我知道现在很多伪球迷拿苏宁的退场和江苏职业足球黑暗时期当笑话看,但如果你们真的看过这届苏超年轻人们的表现,看过一些老将那股不服输的精神,就知道属于江苏队自己的菲利普拉姆,可能并不遥远。职业足球和业余足球联赛,归根结底要公平解决参与者的饭碗问题。苏超前七轮的表现,已经证明了这批以严子航、寇程、庞志超为代表的年轻人,可以打出漂亮的场面。德国人用了十年东山再起,那我们的青训足球、校园足球用20年行不行?哪怕寇程这代人完不成任务,但是带着现在五六岁、七八岁的青训苗子们奋勇向前行不行?

媒体人谈“苏超”联赛

苏超,就是那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战场。要知道,可能很多职业球员踢了一辈子的比赛,也没有资格在6万多人的南京圣奥体体验排山倒海的人浪,也不可能踏上世界昆山奥体中心的FIFA足球场来一场全情对抗。时至今日,对于很多老球员来说,苏超填补了他们内心最后的遗憾,和自己达成人生的和解,也种下了以老带新的火苗;对寇程,严子航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坚定了走足球之路的决心,而对更小的青训甚至兴趣班的孩子们来说,苏超就是他们不灭的心火,在南京圣奥体捧杯,是他们人生第一个重大目标。

媒体人谈“苏超”联赛

无论如何,没有一个踢球者,能抵挡6万多名球迷山呼海啸的诱惑,贝克汉姆不行,梅西不行,我们的年轻人更不行,这就是苏超必然成功,也必须持续下去的驱动力。

而对于努比亚,江苏银行,京东这样的家乡赞助商来说,几十年后,当大家真的托举出一支合格的国家队的时候,对今天的一切争议、谩骂和遗憾,都会一笑了之。

贺炜说:

“探戈舞曲当中与生俱来的悲情气质与阿根廷队的气质真是有些暗合,挥之不去就像宿命一样,不过阿根廷人永无休止地朝着心中所爱前进,不断地自我革新,接近自己的目标,这本身就很让人着迷,不是吗?”

苏超的一切,人们全情投入的一切,不就是爱足球,爱家乡,爱祖国吗?这本身就很让人着迷,不是吗?#江苏城市足球联赛##苏超联赛##散装江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