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蛙眼舆情分析师 杨绪彬

一、事件概述

七月下旬,毕业季还未远去、招生季尚未结束,但已有多所高校调查涉师德师风失范问题。

7月21日晚,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王同学在微博发布视频,实名举报导师王某某性骚扰。王同学称,自己的导师、人大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博导王某某于2022年5月21日性骚扰且强制猥亵她,并要求与其发生性关系。因王同学拒绝,王某某在此后两年多时间里对她进行打击报复,并威胁不能毕业。王同学称,举报均有完整录音和聊天记录作为证据,且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7月22日上午8时40分,人大官方微博发表声明称,已关注到该举报消息,将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连夜开展调查核实。

7月22日晚7时许,人大发布情况通报称,经调查,举报情况属实,王某某严重背弃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严重违反党纪校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经研究决定,给予王某某开除党籍处分,撤销教授职称,取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撤销其人大教师岗位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关系。同时,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并将问题线索依法反映给有关机关。

(图自中国人民大学微博)

7月22日晚7时许,@平安北京海淀微博发布消息称,针对“一高校在读学生举报其导师涉嫌违法”情况,海淀公安分局已依法介入调查。目前,正在进一步工作中。

人大快速且果决的处置获得了舆论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也间接影响了其他与王同学有类似遭遇的学生相继发声。

7月23日,网络公开渠道也出现了陕西师范大学某教师涉嫌师德失范的举报信息。7月24日晚间,陕西师范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已成立工作专班进行调查核实,同时,学校已向属地公安部门报案,现警方已介入调查。调查期间,暂停该教师的一切工作。

7月25日晚,陕西师范大学再次发布情况通报称,经查,王某某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损害教师形象,造成恶劣影响。经研究决定,撤销其副教授职称,取消其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撤销其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岗位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关系。同时报请有关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撤销其教师资格,并将问题线索依法反映给有关机关。

二、舆情数据

以本次系列舆情事件的关注焦点——“中国人民大学一教授性骚扰女学生”事件为例,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监测显示,自2024年07月21日20:28至2024年07月30日09:13期间,互联网上共监测到相关舆情2184513条。

从舆情传播过程来看,自7月21日相关举报视频发布后,迅速获得舆论关注,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了本次系列舆情事件的高峰。全网声量最高峰出现在2024年07月22日,共产生1209076篇相关信息。随后,由于人大的快速回应,舆论热度慢慢走低。

舆情走势图(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经过梳理,本次事件在各大平台共上热搜57次。

(数据来源: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在事件发展进程中,共监测到正面信息5940条(占比0.27%),负面信息613944条(占比28.1%),中性信息1564628条(占比71.62%),中性信息占据比例最大。

(数据来源: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从舆情分布情况看,各类媒体报道总数量为2184513,微博是主要传播平台,共931625条(占比42.65%),其次是网媒863266条(占比39.52%)、短视频359676条(占比16.46%)、微信11127条(占比0.51%)。

(数据来源: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三、舆情分析

(一) 多数网民对受害者的遭遇表示了同情

网民普遍对作为受害者的王同学表示了同情和坚定支持。许多人赞扬她勇敢站出来,认为公开揭露性骚扰行为是对自身权益的捍卫,也是对不正之风的有力回击。网民们认为,此举一方面是在为自己争取正义,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可能遭受类似遭遇的人提供了站出来的勇气。

(二) 对人大等高校快速果断处置措施予以肯定,并期待这一处置成为日后高校处置类似事件的“标配”

在本次事件中,人大等高校在事件曝光后迅速作出反应,在确认情况属实后,均对涉事教师进行了严厉的处分。网民对学校的这一做法表示认可,罕见的快速反应和果断措施得到了网民的广泛赞誉,舆论普遍期待此次高校的处置措施成为日后其他高校在处理类似问题时的“标配”

(三)对涉事教师强烈谴责,并呼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网民对涉事教师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谴责,认为涉事教师的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有违教师的地位和身份。同时,本次事件也引发了网民对高校师德建设的深刻反思,呼吁高校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和监管,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和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师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四)呼吁关心涉事受害学生,保护其能正常学习、生活和顺利毕业

不少网民对站出来举报的受害者表示了赞赏,同时也担心受害者因此要付出学业和前途作为举报的代价。舆论普遍呼吁校方要拿出具体的措施,做好受害者的后续处置工作,保证其能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并顺利毕业。

(五)期待法律介入,建议高校自查自纠,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事件发生后,不少网民期待法律机关能够介入调查。他们认为,性骚扰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应当依法追究涉事教师的法律责任,同时对校园性骚扰行为形成有效的震慑。

四、舆论聚焦

(一)人大的高效处置赢得广泛赞誉,并为其他高校处置类似舆情提供了范例

作为此次高校系列涉师德失范舆情事件的开端,人大的舆情处置措施和对涉事教师的处理举措无疑是得到了大多数网民的认可。在7月21日晚舆情事件爆发后,7月22日上午8点40分,人大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事件声明,宣布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仅仅在10个小时后,人大便发布了情况通报,不仅证实了涉事教师师德失范的行为属实,而且给予其撤销职称、解除聘用关系的“顶格”处罚。相比于以往高校在处理类似事件时态度的犹豫,人大此次的舆情处置确实跟上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更新节奏,在舆情数量尚未达到顶峰和大范围负面舆情、不实信息出现之前,便给出了令舆论场满意的处罚措施,此番雷厉风行的处置无疑凸显了其捍卫师风师德建设的决心,也赢得了网民的认可,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此番事件给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舆情处置的快速、有力、到位依然是关乎舆情处置效果的重要因素。

人大的高效处置不仅有效避免了舆情事件给学校本身带来的影响,也正在作为教科书式的案例,为其他高校和单位的舆情处置提供参考。在人大此次舆情事件的热度下,也相继有涉多所高校的类似事件爆出。有人大的“标准答案”在前,多所高校也相继经历了开展调查、确认事实、进行处置、发布通报等处置程序,在短时间内处置了涉事教师、维护了受害者的权益、回应了舆论场的关注诉求。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此番高校系列舆情事件无论是在涉事主客体还是在事件特征上,都是有着一定的共性。最初的舆情事件具有偶发性特征,但后面的类似舆情事件无疑是受到了最初事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舆情处置时,也要考虑到这种短时间内的连锁效应,尽量与事件中的最佳处置措施保持一致,避免因处置措施不当或不足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二)多部门协同处置舆情,全面回应舆论关切

在进行舆情回应与处置时,往往要经过成立调查组、核查相关事实、讨论与确定处置措施、回应声明撰写与审核等多道程序,因此,舆情处置的过程往往需要涉事主体内部多部门的共同磋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贯彻执行。在本次事件中,人大等高校的快速反馈与处置无疑凸显了其在舆情工作能力和程序机制上的成熟。

在核查事实与作出处罚的同时,本次舆情事件中的高校也关注到了网民的舆论关切。例如,考虑到本次事件中性骚扰行为的性质,网民普遍呼应给出相应的刑事处罚。高校在关注到类似舆情反应后,也将此纳入舆情处置的措施中,多所高校均在行动或声明中明确已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会对涉事教师开展调查。

多部门协同处置助力舆情事件的快速高效回应,而针对舆论关切全方面、多角度回应则保证了处置舆情事件的有效和有力。

(三) 建立校内外举报反馈机制,多重监督约束失范行为

当事人通过网络渠道公开举报在如今已不是个例,这一定程度上与当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关,微博等公开媒体平台更容易受到舆论聚焦和流量扶持,从而让当事人的举报最大可能“被看见”。但公开举报另一方面也揭示了高校自身在畅通校内举报渠道上的薄弱,举报者多是在寻求校内非公开渠道无果的情况下,无奈在公共平台上发布,借舆论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承担着多数网民所担心的“赌上学业和前途”的代价。

因此,就高校来说,应着重加强校内反馈渠道建设,将通过成立自上至下专门处置小组,确保让受害者的声音被看见、被重视,同时注重保护受害者隐私,避免受害者受到涉事教师的打压和来自校内其他方面的复杂压力。可通过定期公布举报处置结果,让校内处置更具公信力。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可在自身网站等渠道开通信息反馈窗口,为需要的学生提供校外反馈渠道,建立失范行为外部监督约束机制,定期开展高校处置回头看,督促相关高校尽责履责,最大程度保护学生权益。

(四)加强反性骚扰科普法教育,从源头杜绝不法行为

受限于导师在学生求学生涯中的决定权较大、师生权力不对等等因素,高校往往是性骚扰行为的高发区,后者在不平等的权力天平中,往往体现为对细微行为的得过且过和对被侵犯行为的忍气吞声。因此,在畅通举报渠道外,还应加强校内反性骚扰普法教育,帮助师生识别和预防性骚扰行为,同时推动建立明确的师生交往行为规范,借助校内宣传渠道科普的形式,提供师生间交往行为建议,清理规范和逐步缩小师生相处之间的灰色模糊地带。此外,还应通过严厉打击性骚扰行为,对潜在的性骚扰行为进行震慑,从源头杜绝类似的不法行为。

前有华中农业大学教师黄某某涉嫌学术不端、北京邮电大学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后有多所高校教师涉嫌师风师德失范,高校目前已成为教师师风师德问题的舆论重点关注区。这些失范行为不仅伤害了学生求学、求知的热忱,也在挑战着师风师范和公序良俗,有些行为甚至踩上了法律的红线。

高校对类似事件的处置态度,不仅代表了高校自身的形象,更搭载了本校师生所寄予的期望,而后者更为珍贵。高校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敢于表达、易于维权,另一方面也需采取有力措施培育优秀的师德师风,强化机制建设。

“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处罚最为严厉的一次。”清华大学刑法学教授劳东燕在微博发文评论称,“希望这次的事件能成为一个转机,改变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对性骚扰的校园氛围,并促进反性骚扰常态机制的建立;更希望下一次遇到这类事件,受害一方的学生在校内就能获得正常渠道的救济,而不是需要冒二次伤害的风险,将自己置于舆论的风口,才有获得救济的可能。”

此次各高校在此次事件中的举措,无疑为此后类似事件处置提供了优秀的案例参考和设置了舆情处置下限,或许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能更好地看见此次事件所带来的进步意义。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