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存了!吉林延边,一大爷30年前,在银行存了2000元,存折上显示,定期存款30年,利率19.26%,计算下来,存30年可以取出72万,谁知大爷到银行取钱,银行不认,说这种长期定期存款早就明令取消,如果要取,连本带息只能给大爷4000多元。大爷大怒:银行说话不算数,当年的2000够一家人吃上一年!大爷告上法院,法院这样判了! 30年前的一天,孙大爷揣着2000块钱,兴冲冲地走进了银行。那时候,2000块可不是小数目,是孙大爷辛辛苦苦攒下的血汗钱。他想着把钱存起来,等到老了能有个保障。 银行柜员热情地向孙大爷推荐了一款30年期的定期存款。柜员信誓旦旦地说:"大爷,您存2000块,30年后就能拿到72万!这可是稳赚不赔的好事儿啊!"孙大爷一听,眼睛都亮了。72万?那可是天文数字啊!他想都没想,立马就同意了。 柜员麻利地办好了手续,把存单交给孙大爷。存单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存款金额2000元,期限30年,利率19.26%。孙大爷美滋滋地把存单收好,心想着30年后自己就是个小富翁了。 时光飞逝,30年转眼就过去了。孙大爷早已从当年的中年人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他拿着泛黄的存单,颤颤巍巍地来到银行,准备取出自己的72万元。 可是,等待他的却是一个晴天霹雳。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那种长期定期存款的业务早就取消了,现在只能按照普通存款的利率给他4000多块钱。孙大爷一听就不乐意了,嚷嚷着:"不行!当初可是说好的72万,怎么能说变就变呢?" 银行工作人员耐心解释说,30年前的那种高利率政策早就不存在了,现在的利率水平低得多。但孙大爷不依不饶,坚持要银行兑现当初的承诺。双方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 孙大爷一气之下,决定把银行告上法庭。他找了律师,拿着那张珍藏30年的存单作为证据,要求银行按照当初的承诺支付72万元。这下可热闹了,不少人都在议论这个案子。 法院受理了这个案件,法官们也觉得挺棘手。他们仔细调查了30年前银行的存款政策,还考虑了这么多年来利率的变化。 一方面,银行确实做出过承诺;另一方面,30年来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72万元的承诺在现在看来确实有些离谱。 经过一番权衡,法院做出了判决。法官认为,银行当年做出的承诺确实存在问题,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是,考虑到现实情况,也不能完全按照当初的承诺执行。 最后,法院决定按照5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19.26%来计算,判决银行应该支付孙大爷13556元。 这个结果,说实话谁都不是特别满意,但也算是个折中的办法。银行虽然觉得有点亏,但还是乖乖地把钱给了孙大爷。 孙大爷呢,虽然没拿到梦想中的72万,但比起银行一开始说的4000多块钱,这个结果已经好太多了。他也就不再计较,接受了这个结果。 这个案子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在讨论,银行当初的承诺是不是太夸张了?利率变化这么大,长期存款合同该怎么履行?有人说银行不该乱承诺,有人说孙大爷的期望太高,也有人觉得法院的判决挺公平的。 这件事让我们看到,30年的时间真的可以改变太多东西。当年看似很划算的存款,到今天可能就变成了一个笑话。 但是,合同精神和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却一点都没变。银行在做承诺的时候要谨慎,考虑长远影响;而我们老百姓在存钱的时候,也要多长个心眼,不要被眼前的高利率迷住了眼。 回头看看孙大爷的经历,还真是让人感慨。他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存下那2000块钱,等了整整30年,最后却没能如愿以偿。 虽然结果不如人意,但他坚持维权的精神还是值得敬佩的。这告诉我们,面对不公平的事情,要敢于站出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个案子也给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在制定长期政策时,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不能为了一时的业绩,就做出无法兑现的承诺。诚信经营,才能赢得客户的长期信任。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个故事也很有启发意义。在做重要的理财决策时,要多方面考虑,不要被眼前的高回报迷惑。同时,也要学会保留证据,以备不时之需。孙大爷就是因为保存了30年前的存单,才能在法庭上据理力争。 (内容来自:延边中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