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发表讲话时提到,需要研究将个人活期存款和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纳入M1统计范围。这一表态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目前我国M1的统计口径确立于30年前,随着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现行统计方法已经不能完全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央行行长此番言论释放了重要信号,M1统计口径或将迎来重大调整。

个人活期存款有望纳入M1统计

目前,我国M1的定义为流通中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的总和,不包括居民活期存款。但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个人活期存款均已纳入M1统计。1994年,我国未将个人存款纳入M1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个人存款多为"储蓄存款",流动性受限,且银行卡等便利支付手段尚不普及。随着金融服务的发展,这一局面已经发生改变。

多位金融分析师也指出了目前M1统计口径的局限性。招商证券分析师张静静认为,现有方法忽略了居民活期存款,使得M1对企业活期存款变动尤为敏感。5月末,M1同比已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这与楼市低迷、企业活跃度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果纳入个人活期存款,M1的增速可能并未出现如此明显的下滑。

更多金融产品或被纳入M1考量

除个人活期存款外,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还提到,对于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可直接用于支付的金融产品,从货币功能角度看,也有必要研究纳入M1统计范围。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创新型理财产品,如余额宝、零钱通等,资金可以随时支取,具有活期存款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完全可以直接用于购物消费。

中金公司指出,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纳入M1考量范围十分必要。他们提出了"类M1"的概念,即统计口径扩大后的M1,其增速可能仍然为正。这表明目前的M1增速可能低估了实际的货币供应水平。浙商证券分析师李超也持相似观点,当前个人活期储蓄、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货币规模不断增多,已经具备人民银行对狭义货币“具有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两种职能”的定义,应考虑被纳入到M1统计范畴。

总的来说,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居民可支配的流动性资金已经远不止银行活期存款,还包括众多理财产品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余额。30年前制定的M1统计口径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人民银行行长的表态释放了重要信号,预示着M1统计范围扩大已经进入议事日程。对普通居民而言,银行卡中的活期存款、手机App上的理财通余额,以及微信、支付宝账户中的资金,未来可能都会被计入M1,成为官方货币供应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关注统计口径调整的最新进展,以把握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本文源自金融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