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份GDP增速最新排名意味着什么31省份GDP增速最新排名意味着什么31省份GDP增速最新排名意味着什么

目前全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均已公布2024年GDP数据,各省份的GDP名义增速排名如何?从地区来看,各区域经济增势如何?

文|《财经》记者 孙颖妮

编辑 | 王延春

截至2025年1月26日,随着山西公布了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GDP)数据,全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的GDP数据已全部出炉。

根据GDP由高至低排列,2024年中国经济十强省份为:广东(141633.81亿元)、江苏(137008.00亿元)、山东(98566.00亿元)、浙江(90100.00亿元)、四川(64697.00亿元)、河南(63589.99亿元)、湖北(60012.97亿元)、福建(57761.02亿元)、上海(53926.71亿元)、湖南(53230.99亿元)。

2024年全国共产生两个GDP10万亿元以上省份,分别为广东14万亿元和江苏13.7万亿元。其中,广东成为全国首个14万亿省份,广东GDP也已经连续36年居全国第一。江苏的GDP增量(6084亿元)为全国第一,距离14万亿只差不到3000亿元,紧追广东。山东和浙江都超过9万亿元,分别实现9.86万亿元和9.01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三、第四名。

从GDP实际增速来看,由高至低前十强省份是:西藏(6.3%)、新疆(6.1%)、江苏(5.8%)、湖北(5.8%)、安徽(5.8%)、内蒙古(5.8%)、甘肃(5.8%)、山东(5.7%)、四川(5.7%)、重庆(5.7%)。其中,经济十强省份中,有七省GDP增速均跑赢全国(5.0%),上海市(5.0%)与全国增速持平。经济大省中实际增速领先的是江苏、湖北和安徽,2024年三省的GDP增速均达5.8%。西藏和新疆的经济增速分别位于全国第一、第二名。

GDP实际增速排在全国后五位的城市分别是:山西(2.3%)、青海(2.7%)、黑龙江(3.2%)、云南(3.3%)、广东(3.5%)。值得注意的是,山西的实际GDP增速排在全国倒数第一,也是31省份中唯一名义GDP增速为负(-2.14%)的城市。

从地区来看,长三角地区增势强劲,中西部地区表现也较为亮眼,东北地区增长则相对缓慢。

31省份GDP增速最新排名意味着什么

图片来源:财媒汇

31省份GDP增速最新排名意味着什么

长三角增势强劲,江苏经济增量全国第一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24年长三角的经济增势强劲。其中,江苏的经济增量(6084亿元)全国第一,经济总量进一步逼近广东。上海城市经济规模进入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是全国首个突破5万亿元的城市。浙江、安徽的GDP总量也分别迈上9万亿元、5万亿元新台阶。

江苏经济总量紧咬广东位于全国第二,离不开其强大发达的工业基础。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2%,生产性服务业带动较强。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分别增长8.9%、8.1%、10.9%、15.3%。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江苏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优质的营商环境,近年又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江苏正从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加快转型。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新增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四年全国第一。

长三角的整体强劲增势则与其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快速推进有着紧密联系。根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计监测工作方案》和监测制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计监测办公室(上海市统计局)测算结果显示,2023年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为132.6(以2015年为基期),比2022年提高3.3。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年均提高3.3,六个分项指数均有所上升。

其中,长三角区域示范引领指数稳步增长,2023年为126.9,比2022年提高2.9,与2018年相比年均提高2.2。当前,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建指数提高显著,2023年为154.3,比2022年提高5.0,与2018年相比年均提高6.0。长三角区域协调共进指数逐年提高,2023年为130.2,比2022年提高1.6,与2018年相比年均提高5.1。

当前,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显著,城市间产业链条完整、产业结构多元、产业主体丰富,主要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既各具特色又紧密关联。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沈开艳看来,接下来,上海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需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优势,因地制宜、优势互补,重点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低空经济、量子信息、合成生物、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考虑到产业链供应链层次丰富、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应围绕重点行业与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促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金融法律、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跨区域联动。通过发挥各类区域产业联盟与产业基金的赋能作用,创新产业组织方式,共同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长三角的区域创新协同也走在全国前列。2024年6月,《2024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发布。该报告以提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策源力、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包括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5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研究以2011年为基期,测算评估了2011年—2023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进程。指数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增长至2023年的267.57分,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9.26%,长三角协同创新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迈向新阶段。

31省份GDP增速最新排名意味着什么

中西部表现亮眼,河南GDP总量居中部之首

除了长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的表现也较为亮眼。河南、湖北、江西的GDP实际增速均高于全国,其中,湖北的增速更是高达5.8%。

西部十二省份中,仅有云南、广西、青海三地的GDP实际增速低于全国。西部万亿省份中,重庆、内蒙古、新疆、甘肃的实际增速分别高达5.7%、5.8%、6.1%、5.8%。

2024年,河南省GDP总量达63589.99亿元,稳居中部省份第一。业内人士认为,河南省的发展优势在于其庞大的常住人口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这些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规模效益和广阔的市场。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河南的经济增速有望稳步提升。

中部省份中,湖北省的GDP同样突破了6万亿元大关。近年来,湖北在现代产业集群和高技术制造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大健康三大产业迈入万亿级规模,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前,湖北现代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千亿级产业达到19个,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大健康三大产业迈入万亿级规模;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7%,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5.1%;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超50%,中部领先。

江西省是中部崛起战略发展的核心承载地之一。江西因地处长三角、珠三角等强大城市群较近,是它们的核心腹地,形成了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化工等支柱产业。

数据显示,2024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7个百分点 。业内认为,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江西在工业领域不断突破创新的结果。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5%、13.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1.7%、33.6%,占比分别提高1.9、2.0个百分点。业内专家认为,这些亮点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了江西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表明江西在高端制造业领域正逐步站稳脚跟。以航空产业为例,江西拥有深厚的航空产业基础,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端人才,在航空装备制造、航空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江西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部省份中,西藏和新疆的经济增速分别位于全国第一、第二名。在业内专家看来,这些数据显示了中西部地区的增长势头强劲,后发优势开始显现,西部产业转型等战略也产生了较显著效果。

31省份GDP增速最新排名意味着什么

山西成全国唯一负增长省份,资源型城市亟待转型

1月26日,山西公布了 2024年GDP数据,是31省份中最后一个公布GDP数据的省份。数据显示,2024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5494.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92.4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021.46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080.74亿元,增长2.4%。

从经济总量上看,山西2024年GDP已被内蒙古自治区超越。2023年,山西、内蒙古的GDP全国排名分别为第20位、第21位。

从经济增速看,山西的实际GDP增速排在全国倒数第一,也是31省份中唯一名义GDP增速为负(-2.14%)的城市。

近年来,山西省持续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的严峻挑战。山西的经济表现体现了资源型城市面临转型压力。据悉,山西省长期以来依赖煤炭、钢铁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山西省原煤产量达到13714.6万吨,而2023年原煤产量为135658万吨,同比增长4.4%。然而,煤炭产业的波动直接影响到了山西省的整体经济表现。例如,由于富士康产能转移,山西的手机产能出现了26.7%的下滑,汽车产能也受到影响。

山西多个城市经济也出现了负增长,例如,2024年前三季度,山西11地市中仅晋城、临汾的GDP名义增长率为正。多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如太原、吕梁、大同、忻州。数据显示,也正是这几个地市的采矿业增加值下降较为明显,下拉了规上工业增速。大同市、长治市制造业增加值下降幅度超过14%,成为经济低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临汾、晋城、晋中、吕梁,则依靠制造业,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

在业内专家看来,面对经济困境,山西省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首先,优化营商环境是当务之急,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入驻。其次,加速产业转型至关重要,需要跳出传统的煤炭依赖模式,发展多元化的经济结构。此外,强化省会太原的经济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策略,通过集中资源支持省会发展,带动整个省份的经济增长。

除了山西,黑龙江的经济表现也有待提高。2024年黑龙江省GDP为16476.9亿元,与2023年相比增加了593亿元,GDP名义增长3.7%,GDP实际增长3.2%,GDP增量、增速都是东北三省中最低的,相对于吉林省的领先优势持续缩小。

业内专家认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不理想的关键在于第二产业的低迷,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黑龙江省的GDP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147.3亿元,同比下降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1%,表现低迷。

当前,黑龙江等东北三省亟须进行产业转型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副理事长韩永文建议,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亟须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政策目标,着力解决产业结构、集群发展、市场结构和开放程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条件。一是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以强链延链建链补链为抓手,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为重点,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四是用好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机遇,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31省份GDP增速最新排名意味着什么

责编 | 张生婷

31省份GDP增速最新排名意味着什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