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由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和关税战使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总体表现为贸易出现停滞现象、关税高企,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由此引发了两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第一,中美关系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第二,中美关系将如何发展?是否会走向脱钩断裂,变成成互不往来的局面?这是当前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同时我们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复杂的演变过程。因此,如何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审视两国关系、经贸关系以及产业链构成,这不仅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更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主要从产业链视角研究中美关系的构成,以及在当前关税战背景下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为此,我们将重点讨论以下问题:第一,中美关系的底层逻辑是什么?第二,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实现了哪些目标,又有哪些目标未能达成?第三,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第四,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第五,结论和建议。
一、中美关系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我们分析中美关系,从表面上看,它首先是一种经济关系,表现为你来我往的贸易往来;其次,它也是一种政治关系,体现在两国高层的交往。这是大家能够直观看到的中美关系的表象。但如果更深入地分析,我们会发现,中美关系的发展实际上有两条主线在起关键作用。
第一条主线是国际局势。
中美都是大国,之前美国是强国,中国是弱国。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在国际格局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平衡国际关系,这也促成了70年代中美关系的破局。80年代后,随着中美关系缓和,中国承担了美国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空间。
在苏联解体之前,中美关系经历了20多年的相对和谐期,这也是美国对中国经济支持较为显著的阶段。进入90年代,美国自身处于高速发展期,而中国则借助这一外部环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2000年至2020年,中国国内发展迅猛,而美国则将大量精力投入国际事务,如“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利比亚冲突以及中东局势等。
从这条主线可以看出,早期的中美关系是美国利用中国来平衡国际格局,而后期则逐渐演变为竞争关系。2000年后,中国逐渐成为大国,初期与美国形成产业链互补,但随后通过拓展国际关系,如金砖国家合作、APEC、一带一路倡议等,逐渐增强自身影响力。因此,中美关系从“以强带弱”到“强弱平衡”,再到如今的竞争,国际格局的变化是重要推动因素。
第二条主线是产业链的关系。
如果两个大国之间国际力量的结合和逐渐形成独立性是一个阶段,那么第二个阶段纯粹是经济关系问题。中国凭借广袤的土地、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工程师资源,特别适合产业孵化。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进入中国后,形成了高度粘性的合作模式。
据统计,美国累计有约5000亿美元资金进入中国,带动了中国7000亿美元的制造业发展,并产生约500亿左右的利润。这种结合使得美国资本与中国社会资源高效融合,最终形成中国对美出口的5000亿美元规模中,约3000亿美元来自美国在华合资企业的产品。
可以说,美国资本从中国市场获得了供应链优势、产业链优势以及丰厚的产业利润。美国在华合资企业超过1万家,这既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也是两国经济的核心内容。
综合看这两条主线。国际关系层面,中美从合作走向竞争,甚至出现裂痕,形成并驾齐驱、相互博弈的局面。产业链层面,由于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作用,中美形成了深度的合作关系。这也是即便在贸易战中,企业家和市场的力量仍在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中美关系斗而不破的核心原因。
二、特朗普发起关税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特朗普在2017年至2021年执政期间推动贸易战,其核心目标是扩大美国对世界各国的出口,而关税战在当时并非主要手段。但到了2025年新任期,他突然转向强硬的关税政策,这背后的逻辑值得探讨。
我们可以对比拜登政府推动的俄乌冲突——美国通过这场战争成功取代俄罗斯,成为欧洲天然气的主要供应方。这与特朗普的贸易战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旨在扩大美国出口,减少贸易逆差。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石油产量全球第一。如果能增加能源出口,将极大改善其贸易平衡,同时为国内制造业复兴和基建重建提供资金支持。毕竟,美国的基础设施体系大多建于60年代,如今亟需大规模更新,而贸易顺差带来的资金对此至关重要。
那么,为什么特朗普在2025年突然转向高强度的关税战?核心原因在于,他希望短期内增加财政收入。在他看来,美国市场是一块“肥肉”,各国企业进入美国获利,就必须“分一杯羹”。因此,他提出了“50%理论”——即任何国家在对美贸易中若产生100美元顺差,美国就要拿走50美元作为关税。
以中美贸易为例,按照特朗普的计算,中国对美出口约4098亿美元,进口约1680亿美元,贸易顺差约2900亿美元。他认为,这2900亿美元的顺差中,中美应“各享一半”,因此对中国商品加征约34%的关税。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其他贸易伙伴。
但问题在于,美国为何从强调“扩大出口”转向纯粹的“关税战”?根本原因是美国国债高企,政府急需快速增加收入以降低债务风险。然而,这种高关税政策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短期内能提高关税收入,但也会推高美国企业的出口成本,导致海外市场萎缩。更严重的是,特朗普的极端关税政策破坏了原有的国际贸易秩序,引发三重混乱:
第一,物价上涨与社会动荡——高关税推高进口商品价格,加剧通胀,影响普通消费者生活。第二,供应链与出口受阻——美国企业因海外报复性关税而面临出口困难。第三,金融市场震荡——股市下跌、黄金暴涨,反映出市场对经济政策的担忧。
此外,特朗普还计划大幅削减政府规模(如将414个部门缩减至不足100个),这种激进的改革虽意图优化效率,但过于急促的实施可能引发社会反弹,带来社会巨大的动荡和反抗。这是美国目前关税战发起之后带来的影响问题。
三、为什么中美关税战会成为焦点?结局如何?
特朗普此次发起的关税战针对全球各国,柬埔寨面临49%的关税,越南46%,瑞典31%,印度26%,欧盟20%——相比之下,中国34%的关税看似并不算最高。但为什么中美贸易战却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需要从中美经贸关系的特殊性来解释。
首先,中美贸易规模庞大。中国对美出口约5000多亿美元,而从美国进口约1600-2000亿美元,双边贸易总额达700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贸易体量意味着,一旦爆发贸易战,对双方经济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其次,虽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约3600亿美元,与欧盟对美顺差(同样约3600亿)相当,但美国对中国施加的关税压力却更为严厉,且不断加码。这背后的关键原因在于,中美之间的竞争不仅涉及贸易顺差,更核心的是供应链格局的博弈。
大量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中国建立了全球最完整、功能最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使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高达34%(远超美国的5.8%)。从资本逻辑看,美国优势的技术和资金与中国的人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结合,生产出高性价比商品并出口全球,这本是双赢模式。但是有一个问题是美国所忌惮的,中国大规模发展供应链之后,它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中国会成为制造业强国,会在制造业基础上也完善自己的全产业链体系,特别是从制造到创造形成中国的创造力,更主要的是中国开始进入高端制造业,包括像芯片、光刻机,人工智能。中国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它会形成全产业多层次多赛道的技术优势。
从这能看得出,中美之间慢慢会形成高端竞争,这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得到的。所以美国一直在打压中国的高端制造业,不卖高端芯片给中国,打压中国人工智能,限制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美国的战略定位是维持"美国主导,中国依附"的格局。它和中国之间是有高低之分的,美国高中国低,所以万斯称中国是乡巴佬。中国随着GDP和美国越来越接近,制造业水平越来越高,科技水平越来越高,所以具有和美国并驾齐驱,相互抗争的国际地位,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得到的。
这是特朗普发起贸易战,为什么要特别对中国进行更大制裁的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由此能看得到中美之间的关系情况。美国的发展需要中国的供应链。因为它有很多中国供应链生产的东西,但是它内心想替代中国供应链,美国需要培养一个对它国内生产有利,产品有利的供应链,对它产业发展没有伤害性的供应链。他认为中国对它有伤害性,这是矛盾的关键点。
四、未来世界格局将如何演变?
通过分析中美贸易战、中美关税战以及供应链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美之间曾经历过相当长的和谐共处时期。美国对中国的国际定位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最初是合作对抗苏联的战略伙伴,苏联解体后,中国通过与美国的技术和资金合作,逐步建立起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制造的产品大量返销美国,使美国社会长期享受低物价的红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对美5000亿美元的出口中,约有3000亿美元来自合资企业。这意味着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利用中国的土地、劳动力和工程师资源形成产业链,再将产品返销美国。按照5000亿美元投资计算,美国资本每年可获得约500亿美元的收益,这样的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
然而,美国现在认为这种供应链模式对其构成了伤害。主要担忧在于: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可能导致美国就业机会减少;另一方面,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进步将与美国形成直接竞争。这种认知转变使美国将中国从合作伙伴重新定位为竞争对手,甚至变成敌人。
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跟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关税方案很像。特朗普此前提出关税一直增加到245%,他发现中美贸易完全停下来的时候,就开始缓和中美关系。所以他提出对中国的关税降到50%~65%,这是第一个方案。对于非竞争性产品,计划将关税降至35%左右,以维持中国供应链优势,保障美国消费者利益;而对于具有竞争性的产品,则可能征收100%甚至更高的关税。这种差异化政策反映出美国对中国既依赖又防范的矛盾心态。
当前形势表明,中美关系还是要继续往前走的。美国需要中国的供应链优势,且在华投资的5000多亿美元难以完全撤出。他在世界找不到同样的供应链来支撑美国,所以他对中国市场是有依赖性的,但是又担心中国进一步发展对他国内有影响,特别是在一些竞争领域有巨大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要解决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和高端科技业的问题。他要打压中国,一方面保持一份贸易关系,另一方面在竞争方面高关税,继续在最核心领域进行竞争打压,这就是未来中美关系的基本态势。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强调脱钩,也不要盲目对美国市场心存侥幸,它是一个复杂格局形成的局面。未来的世界格局就是两强时代的到来,美国必须要接受,这是我们的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中美关系从合作走向竞争,甚至在局部领域演变为对抗状态,这是一个长期性的趋势。虽然贸易战和关税冲突不可避免,但完全脱钩的可能性不大,这是我们的基本判断。
第二,经过一段时期的博弈后,中美关系将建立新的平衡。过去那种和谐相处的模式已经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多元结构体系。具体表现为:部分产品仍将保持对美出口(美国确实需要这些产品),部分领域将面临高关税竞争,还有一些关键领域则可能出现完全阻断的情况。
基于以上判断,我们对中国的企业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中国企业应当加快转型,将原本由美国资本主导的供应链体系,逐步转变为由中国资本主导的供应链体系。要把握住这个发展方向,尽快建立中美经贸关系的新格局。
第二,中国企业需要清醒认识到,中美贸易总量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必须采取"三条腿走路"的发展策略:既要维持对美贸易,又要拓展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国内市场。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将中国市场培育成为全球最大市场,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这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发展道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