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三年春,后唐遣客使李严在完成了出使前蜀的使命之后,沿着蜿蜒的栈道走出了川蜀之地。
当他站在剑门之外的山崖边,再次回首蜀中之时,绵绵山川在云雾之间时隐时现。此刻,远在成都皇宫内的前蜀皇帝王衍还不知道,东面这位交好多年的沙陀老兄,已经开始暗地磨刀,准备随时杀向自己脚下的这片天府之国、富饶之地。 前蜀和后唐,最终翻脸了 倒不是前蜀方面大意,比起血战十多年,刚刚灭掉后梁的后唐来讲,前蜀这么多年休养生息,没有经历大战争,本身实力并不弱于后唐。 而且从李克用尚在的时期,双方就作为抵御后梁的联盟,关系也一直不错,况且双方并不接壤中间还隔着一个岐国,虽说岐国明面上归顺后唐,但毕竟还有高度自治,双方的信任可不是短期就能培养起来的。
特别是后唐战后亟需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从后唐对前蜀示好交往的态度来看,前蜀高层也认为,按照常理来看,短期内,后唐不可能与前蜀翻脸,兵戎相见。 然而,有一句现代流行的话,古往今来,其实都很适用,那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仅仅过了半年,后唐就动手了,同光三年九月十八,后唐六万大军开拔启程,踏上了讨伐前蜀的征程。
古时出师必然有名,而后唐打前蜀的原因很简单,出使前蜀的那位李严先生,给后唐皇帝李存勖说,前蜀那边看不起咱们,说话难听。 这就行了!左右都是要打你,哪儿那么多大道理。 后世将后唐立国不到三年便匆匆兴起的这场灭国之战,归结为李存勖的统一方略。作为一直标榜继承唐朝衣钵的后唐,不统一无法面对天下,而北方初平,收复巴蜀之地,然后沿江南下平灭杨吴,横扫闽粤,确实是一个历史上常见的统一流程。
然而在这场灭国之战的行营名单当中,我们还看到了后唐高层的一些更深层次的布局。 今命兴圣宫使、魏王继岌充西川四面行营都统,命侍中、枢密使郭崇韬充西川东北面行营都招讨制置等使,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充西川东南面行营都招讨使,凤翔节度使李曮充供军转运应接等使,同州节度使李令德充行营招讨副使,陕府节度使李绍琛充行营蕃汉马步军都排阵斩斫使,西京留守张筠充西川管内安抚应接使,华州节度使毛璋充行营左厢马步都虞候,邠州节度使董璋充行营右厢马步都虞候,客省使李严充西川管内招抚使,总领阙下诸军,兼西面诸道马步兵士,取九月十八日进发。凡尔中外,宜体朕怀。 皇位继承的敲定 同光三年正月,在唐庄宗巡幸魏州回驾洛阳期间,朝廷册封了皇室内所有年幼未出阁的皇子,一时间,宫城之内皇子尽数为王,那么谁是皇位继承者?则成为后唐上下瞩目的大事。 唐朝自太宗时期开始,立嫡立长就没贯彻好,后期一帮子宦官们又跟着起哄掺和,因此皇位继承的问题,一直不确定,这也使得每个皇帝身后,多有宫廷动荡发生。那么作为继承唐朝衣钵的后唐王朝,这个问题该如何处理呢?
后唐皇帝李存勖,这个当年在晋阳府内,曾经历过立储风波,还差点儿命丧叔父阴谋之下的男人,在面临后梁集团因皇位厮杀最终衰亡的殷鉴之后,对于及早定下皇位继承人这件事情,也很上心。 今命兴圣宫使、魏王继岌充西川四面行营都统,命侍中、枢密使郭崇韬充西川东北面行营都招讨制置等使……总领阙下诸军,兼西面诸道马步兵士,取九月十八日进发。 朝廷所任命的讨伐前蜀统帅,是年幼的魏王李继岌,这就释放了一个非常敏感的信号,魏王成为后唐王朝接班人的可能性非常大。 因为在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广平王李俶就曾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后来即位代宗;而唐昭宗时期也曾以辉王祚为诸道兵马元帅,后为哀帝。
这种操作成为了唐代太子人选的一个潜规则,只要此番征蜀得胜归来,他被册封为太子的可能,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后世多称魏王继岌为后唐太子,事实上一直到李继岌身死,他这个太子名分一直没有落到实处,只不过天下都认为他若不死肯定会是太子,所以后世之人也多以太子称他罢了。 除了皇嗣继承之事,其实这次征蜀战略方面,后唐高层还玩了两手阴的。 那就是消耗后梁投降集团和岐国的实力。 后梁集团的集体诏安,让后唐高层感到压力 众所周知,后梁王朝是被后唐军队偷袭斩首而亡的。当后梁军队掘开了黄河,准备困死南面的郓州的李嗣源之后,再在黄河以北干掉后唐主力,却万万没料到,李存勖冒险领着后唐军队提前越过黄河,进入到了中原腹地。 而后梁主力在得知后唐偷袭之后,面对滚滚黄河,也只能望洋兴叹,无法救援。在后唐前锋李嗣源父子兵临城下的威胁之下,汴梁城的封丘门被偷然打开,京都失守。
万般无奈之下,后梁皇帝朱友贞只得自戕,皇帝死了,留下了一批群龙无首的将领们,在不知道今后为谁而战的尴尬情况之下,后梁军将们成批次的向后唐朝廷投降,使得后唐在接收后梁地盘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兵不血刃的节奏。 虽然没有费多大劲就吃下了后梁,但这么庞大的投降势力,也让后唐皇帝实在有些不安,如何平衡和压制这股庞大的势力,成为了李存勖等人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在这次征伐蜀地的行营当中,代北集团的核心势力李嗣源等人都没有参与,反倒是张筠、毛璋、董璋、沈斌、卓瑰等一众后梁降将却成为了此番进攻前蜀的主力军。 这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消耗战,与后世《水浒传》中对待宋江等人诏安后派去征讨方腊一样,让这些后梁将领去打前蜀,既能对后梁投降势力进行消耗,也是对他们是否真心归顺的一种考验。 同时,在这份行营名单当中,我们还能看到了西面的岐国一把手李曮,他成为了粮草转运使,而凤翔这个地方,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粮草供应基地。 岐国不敢不当冤大头 从关中进攻蜀地,后唐没有选择从扶风、郿县进军,然后通过褒斜道进攻川蜀的军事路线,而是取道大散关,以凤翔为基地南下进攻的路线,就是专门利用凤翔的物资便利。 凤翔岐国政权,在李茂贞的统治之下,一直都很倔强,只是在后唐灭梁之后,被后唐强大的军事给吓着了,被迫屈服臣属,即便如此,其依然保持着高度独立性,后唐的势力一直很难延伸到这里。
因此后唐朝廷此番借着征蜀,趁机消耗凤翔物资、人力,从而使得凤翔方面再无抵抗后唐中央的力量,这也是后唐高层实施的一个战略弱化凤翔的手段。 面对数万大军,李曮敢不当这个冤大头? 然而毕竟是灭国之战,六万大军,人吃马嚼,行营军帐,都不是个小数目。从后面李曮“竭凤翔积蓄以馈军,不能冲、人情犹恐”就能看出,这一仗算是把凤翔底子给掏空了。
一场战争,交织着各方的利益和布局,后唐伐蜀之战,看似是一盘精心布置的棋局,只不过世事难料,迅速征服前蜀的喜悦还未消散,后唐庄宗却突然遭遇背叛,身死国亡,所有的荣誉和阴谋,顷刻之间,都随之消散,彻底湮没在了历史之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