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一般能促进心理健康,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多多联结,确定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

然而对于“聪明人”而言,要想心理健康,反而要少跟他人相处。

聪明这一概念远不单单是测试智商的数字,它指向特定的认知和特质。

脑科学科普:越是聪明的人 , 越不喜欢跟朋友相处 , 因为影响心理健康

这类群体往往拥有高度的神经敏感性,对外部的刺激和信息,有着高于常人的感知;

无论是环境的细微声响、光线变化,还是言语的差异、情绪的流动,无时无刻都在耗费着心神。

每次的社交互动,对他们都可能产生信息过载。

对于这种思维活跃和认知需求更强烈的人,社会交往确实可能变成额外的负担。

脑科学科普:越是聪明的人 , 越不喜欢跟朋友相处 , 因为影响心理健康

普通人视为轻松的日常寒暄与信息交换,对于高敏感的人是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任务;

大脑不受控制在高速运转觉察语言背后的动机,再有意识解析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长时间下来容易导致精神疲惫和萎靡。

并且许多常规的社交活动内容,在他们眼里可能是空洞和无意义的。

如果谈话只停留在无关琐事,周围是拘于形式的客套或者缺乏实质内容的闲谈,高认知的人难以从人前表演中获得满足感和精神上的滋养;

被迫参与的“无效社交”会引发深刻的疏离感,造成内心冲突,这是“感官过载”的后果,即:

个体的感官接收到的信息超过了其能够处理的量将会导致不适

脑科学科普:越是聪明的人 , 越不喜欢跟朋友相处 , 因为影响心理健康

持续暴露在社交情境中,注意力资源和心灵能量会加速枯竭,导致晕头转向、烦躁甚至是回避倾向;

通过远离和压抑需求的方式保护自己,因为消耗了能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反哺。

他们的价值观与思维模式存在着显著区别,往往具有更为复杂的价值体系,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与周遭环境存在一定差距。

当主流跟风的观点或未经深思的见解在社交中占据主导,他们要么感到被孤立格格不入,要么需要刻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以融入群体;

脑科学科普:越是聪明的人 , 越不喜欢跟朋友相处 , 因为影响心理健康

这种掩饰是一种自我禁锢和否定,带来的是精神压力和内在割裂感,是“去个体化”的表现:

个体在群体环境中失去自我意识和个性约束,表现出群体化或非理性的行为

如果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为与目标认同所取代;

自己将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

对高认知的人持续施压,为了融入群体或避免特立独行的冲突;

可能主动妥协自己独特的声音、真实的感受和深入的思考,被同化的后果是伤害自我的核心和自主感。

他们具有的内在反思倾向驱动他们不断向内探寻,不断构建自己的自我和存在方式;

内省是需要心灵空间的,外部庞杂的社交信息涌入会打断内省过程。

所以对于他们来讲,有意识地减少某些非必要的消耗性的社交接触,为独处腾出空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脑科学科普:越是聪明的人 , 越不喜欢跟朋友相处 , 因为影响心理健康

独处是创造低刺激的空间,使消耗的心理能量渐渐恢复,不受干扰地梳理杂乱的思绪;

把碎片化的经验整合成为有结构的洞察,对复杂问题进行系统化思考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它能深化自我认知,也能理清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也只有在这个时刻,人才能短暂摆脱社会角色的扮演和他人期望的滤镜,暂时逃离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应该要发挥的功能;

触及自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与真实自我的连接,才能定期确认“我是怎样的人”以及“我需要什么”。

脑科学科普:越是聪明的人 , 越不喜欢跟朋友相处 , 因为影响心理健康

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和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死里逃生后,发明了“意义疗法”,主要概念是:

生命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具体而独特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意义,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发现和实现

精神力量不是鸡汤,而是行之有效的真理。

人的基本动力就是追求意义,因此独处其实帮助个体清晰了未来生活方向,做出了更符合内在需求的选择,从而强化自我认同和生命意义感;

这才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是在熙熙融融的社交里得不到的收获。

不过“少跟朋友相处”不是说“完全不相处”,独处也不是走极端,不是推崇一种与世隔绝的孤岛生活;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里的那些较为高级的需求(归属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等),几乎都与人有关。

所以如果聪明人真的聪明,就会更渴望真正的被懂得,实现精炼的社交模式。

脑科学科普:越是聪明的人 , 越不喜欢跟朋友相处 , 因为影响心理健康

这意味着筛选、减少无意义的浅社交,把宝贵的注意力资源节省下来;

从低质量的泛泛之交解放出来,投入到少数能提供思想交锋共鸣和情感支持的高质量关系中;

一次触及内心的对话,比多次曲意逢迎的聚会更滋养人。

这种关系的特点是:交流能抵达深处思想,彼此相对好理解无需过多解释,相处本身非但不折磨人,反而能带来启迪。

这个筛选过程需要个体有意识的主动管理社交;

拥有着说“不”的否定勇气,清楚界定自己可以承受的社交频率时长和情境,保护珍贵的独处时间不被侵占。

脑科学科普:越是聪明的人 , 越不喜欢跟朋友相处 , 因为影响心理健康

边界是始终要设置的,哪怕在高质量的社交中,也要有意识觉察自己的边界和感受;

能够真实的表达观点,不为取悦他人而放弃真诚,是维系健康关系与健康自我的保障。

因此聪明人要想心理健康,要对社交关系进行主动的质量控制和数量控制;

也不是说数量一定少,但能留下来的肯定是已经摒弃掉了无效的消耗;

在吵闹的世界中守护自己的内心宁静,在必要的“孤独时刻”里沉淀,在任何模式都清晰边界,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The End -

作者-山外人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脑科学科普:越是聪明的人 , 越不喜欢跟朋友相处 , 因为影响心理健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