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管3700多万、TikTok超4100万粉丝的大网红,IShowSpeed(下称Speed),近期在中国的直播之旅,引发大规模围观,还得到了中国驻美大使馆的点赞,称其代表了网络博主弥合文化差距的广泛趋势。
3月24日,Speed先是在上海豫园和粉丝比拼狗叫、后空翻,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奔赴北京,在长城上继续后空翻,又去河南的少林寺拜师学中国功夫。
身穿练功服、头戴光头套,在武术教练面前,上香、敬茶、叩拜,一整套流程走得格外认真。他还硬扛几记少林棍,倒地后对着镜头作面目狰狞扭曲之态,粉丝不禁感叹:不愧是靠整活出圈的人。
当然,所到之处,自然免不了粉丝上来就对这位黑人主播“贴脸开大”:“你是内内个内内……”
在上海街头,Speed和粉丝一起唱《阳光彩虹小白马》
一曲《阳光彩虹小白马》,算是最亲切的见面问候。就连他在学功夫时,教练偶然一个口癖“那个”,也引发外国粉丝们的狂欢。
其实,Speed来中国的一大动力,是歌手大张伟。他出发前多次发誓要见上一面,可惜未能如愿。
中国人熟悉Speed,也正是因为他听大张伟《阳光彩虹小白马》当场暴走的名场面。直播里,他刚跟着MV前奏点头摇摆,下一秒,就听到大张伟在彩色城堡里不断重复“内内个内内”(发音酷似英语中对黑人的侮辱性称呼),笑容瞬间凝固,然后发出一声声“惨叫”。
Speed听《阳光彩虹小白马》当场暴走
其实早在Speed的视频出圈之前,《阳光彩虹小白马》就已经在美国引发过一波热潮。从2018年开始,不少油管主播被观众“整蛊”投稿,反应视频中,他们不是一脸错愕,就是试图靠大喊盖过副歌。
西方人一开始不知道,这首他们听起来近乎“冒犯”的歌曲,背后却在讲乐观与希望,试图为抑郁的人带去一点力量。
不少美国网友表示看完英文字幕后感动落泪,甚至有人因此开始学中文。大张伟怎么也没想到,这首几年前的“抽象神曲”,会在大洋彼岸收获一群迟来的听众。目前,这首歌的官方MV在油管播放量已经破了3000万,评论区大部分留言都是英语,算得上华语歌曲最出圈的一次。
《阳光彩虹小白马》MV在Youtube的播放量已达3144万次
一次文化碰撞,意外地撬动了一点什么。
尽管美国的种族问题依旧存在,仇恨情绪依然浓厚,东西方的文化隔阂也始终被西方政客和媒体所操控,但在某个瞬间,被妖魔化的议题外壳有了松动,这怎么不算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呢?
美国歌迷
对于网感十足、争议不断的Speed来说,与《阳光彩虹小白马》“狭路相逢”,可以说是一次互相成就的文化奇遇——他不仅成功把这首洗脑的中文歌带到了美国互联网世界,还就此成为一个行走的国际模因(Meme)。
2022年那场让他再度爆火的直播中,粉丝毫无预警地“投稿”了这首很可能引发事故的歌曲。但真正点燃整场直播的,并不是这首歌本身,而是Speed的反应。
网友们津津乐道他在听歌过程中脸上的情绪变化,也笑看他嘴上骂骂咧咧,但始终没点下MV的暂停键。
深谙互联网传播的他,还开始“整活”——自称大张伟忠实粉丝,甚至主动用蹩脚的中文翻唱这首“处刑曲”。
尽管不少人对这位以高能暴走著称的网红无感,但他们还是被这首五彩缤纷、莫名其妙又异常洗脑的中文歌种了草。
这背后,踩中的是一个极为微妙的文化错位点:一个普通的中文语气词,在中英两种语境中,唤起的是截然不同的联想。
“内个”,是很多中国人说话时的口头禅,类似英文里的“umm(嗯……)”或“you know(你知道)”。但在英语语境里,这个发音却不可避免地让人联想到那个充满历史重量、N字打头的词——不仅是对黑人最具侮辱性的称呼,也是美国种族压迫和歧视史上最尖锐的语言伤痕之一。
对于许多非裔美国人来说,尽管“N字”从未真正从语言中消失,也仍有人在用它,但最基本的底线是:不要在他们面前说出这个词。
所以,当Speed听到一首他完全听不懂的歌,却在副歌部分不断出现类似“N字”的发音时,他的第一反应是错愕——“我是不是被恶搞了?”
这种文化误读不是刻意的,却极具戏剧性,也正因如此,才显得如此“魔幻”。当人们点开歌词翻译,会发现这首歌其实是一封写给抑郁者的情书。
《阳光彩虹小白马》歌词
大张伟在创作这首歌时,正处于情绪低谷。在他最难受的时候,是女演员张钧甯在节目中持续鼓励他,成功拉了他一把。他写下这首歌,是想用音乐回馈这份善意,写给那些跟他一样被情绪困住的人。
一首带有这样美好寓意的中文歌曲,居然以如此抽象的方式,切入了美国当下最为敏感的种族议题。
在一片彩虹小马、滴滴哒和嘻嘻哈哈的氛围中,这种玄妙的荒诞感,瞬间消解了那些还未被仔细咂摸的冒犯感。
不少网友甚至戏称:“感谢大张伟革新美国说唱文化。”“他应该获得N-word通行证,跟奥巴马、迈克尔·杰克逊排一队。”
那些可能引发误解、加深偏见的缝隙,在这场文化碰撞中,被共通的幽默感轻轻抹平了。
“内个是哪个”
在美国,想让中文口头禅“内个”不引发争议,很难。
2020年,南加州大学的教授雷格·巴顿在课堂上讲解语言习惯时,提到中文里常用“内个”作为语气词。几位黑人MBA学生听后提出投诉,认为他在未做文化说明的情况下使用该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渎职”。
雷格·巴顿讲解中文“内个”被黑人学生投诉
很快,南加大将巴顿调离课程,要求他等待调查。但看似果断,实则想要尽快息事宁人的解决方式,激化了校园内部的紧张情绪。
黑人学生认为,学校只是把巴顿当成了“替罪羊”;而占该校学生总数超过20%的中国留学生,则觉得这隐含了对中文文化的误解与歧视。与此同时,许多教师开始抱怨,讲课变得如履薄冰。
这场风波,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美国种族议题的复杂性。学校的处理方式非但没有平息争议,反而引发了外部的情绪反弹——网络上,不少人冷嘲热讽地评论:“黑人又在这把自己当受害者了。”
事实上,在近几年的欧美社交媒体上,“到底是谁太敏感了”已经成了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例如在X平台,一条浏览量破千万的热帖写道:“Ngga在印尼语里是‘不’,Nage在中文里是‘那个’,Niga在日语里是‘苦涩’。不好意思,我们不会为你改语言。”这句话引发了两极化的反应。
一些人觉得这话说到点上了,但也有不少人直接翻白眼回怼:“兄弟,没人要求你这么做。”甚至更直接地说:“你不如干脆承认你讨厌黑人。”
在Reddit上,也有非裔美国人现身说法:真正令人不适的,从来不是那些语音巧合,而是有人带着试探或挑衅的心态,故意来测试他们的底线。
很多时候,人们是在用自己的想象,把特定群体投射成他们预设的角色。
而这种“与想象中的恶魔战斗”的思维方式,正是政治极化加剧的产物。
近年来,美国左右翼都在通过妖魔化对方来巩固各自的基本盘,媒体和政客也在不断推波助澜。在算法的影响下,社交媒体也变得日益政治化。文化,不再是文化本身,而是另一种身份声明。
而特朗普回归之后,反“觉醒”思潮更是成功实现反扑。原本只是围绕猫猫狗狗的轻松模因,在假新闻和情绪动员的催化下,也成为了文化战争的武器。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签署了结束联邦政府中“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DEI)项目的行政命令
不少美国网友都在抱怨:自己的日常生活躲不开政治辩论,就连家庭聚会上的闲聊都要小心翼翼。“你在2024年投给谁”,成了不宜启齿的话题。
可家人、朋友和邻里,真有会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变得面目可憎吗?正常情况下肯定不是,但在一个长期缺乏纾解出口的环境里,戾气往往不是冲着谁来的,而是朝着所有人——甚至包括自己。
但从大洋彼岸骑着阳光彩虹小白马而来的大张伟,却为这种紧绷的现实,打开了一道意想不到的缝隙。
在《阳光彩虹小白马》的油管评论区,肃杀的对立情绪,被消解得干干净净。有人写道:“如果你觉得这首歌有种族歧视,那只是因为你选择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阳光彩虹小白马》的YouTube评论区有人留言道:歌词是关于彩虹小马的童真可爱,而人们看到的是种族主义
在MV和各种切片的评论区,几乎没人认真讨论“内个”是否涉及歧视,更多人只是在玩梗——而且玩得很开心。
尤其在TikTok上,以这首歌为背景的搞笑、整活的视频层出不穷,参与其中的黑人博主也比比皆是。在如何自嘲和制造幽默这件事上,他们一点都不输Speed。
大张伟是一个纯粹的局外人,不带恶意,也没有政治指向性。他只是想让大家快乐,仅此而已。
在这个充满政治对立的环境中,也许只有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文化错位,才能微微开启对话的可能性。
“睁眼看世界”
尽管《阳光彩虹小白马》在美国带来的快乐有些莫名其妙,但它也意外触碰到了一个被日常叙事遮蔽的问题——世界,其实比美国要大得多。
在这首歌的油管评论区,不少网友反问道:“为什么默认所有人都该会英语?”“难道世界上只有英语这一种语言吗?”
长期以来,美国就被诟病对其他国家、甚至对邻国加拿大的了解都极其有限。这种知识上的盲区,有时可以解释为“善意的无知”,但更多时候,它更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漠视。
美国人并非不愿了解世界,而是在一种被制度性纵容的信息舒适区中,缺乏动力去了解。只说英语、只消费美国文化——从好莱坞到Netflix,这一点,正是美国独有的文化生态结果。
与此同时,二战后确立的国际地位,长期成功的文化输出和对“美国例外论”的认同,也进一步强化了一种惯性视角:世界理应围绕美国运转。
这种文化优越感,不只是舆论上的主张,更在制度、教育、媒体、娱乐等各个层面被默许、被反复强化。
多年前那部大火的美剧《新闻编辑室》里,开场的座谈会就围绕“美国是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展开激辩;而后来,“让美国再次伟大”更是成为特朗普时代最具号召力的口号。
美剧《新闻编辑室》关于“美国是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的讨论
但如今的美国,越来越深地陷入自己的叙事结构中无法自拔——不仅将“外部世界”隔绝在外,也把本国民众推入了一个彼此对立、持续撕裂、不断消耗信任的战场。
在这样的语境下,一首充满童趣、甚至有点滑稽的中文歌,却阴差阳错地打开了一道缝隙。这是一场奇妙且不带立场的文化偶遇。
尽管“内个”不是一场最体面的跨文化交流方式,但它确确实实提供了一个契机——让人们在混乱的政治语境中,获得了片刻抽离的机会。
通过与他国文化的偶然碰撞,普通美国人得以短暂跳脱“我们vs他们”的叙事套路,找到一种不以政治立场为基础的幽默和善意。
这种“纯粹”的交流,帮助他们重新看见——人与人之间,本就有很多共通之处。
就像当小红书被“TikTok难民”挤爆时,即便语言不通,小猫模因却成了新的通用表情包——一个跨越文化的联结起点。
小红书上的“TikTok难民”
也如这次Speed来到中国,通过未加任何滤镜的镜头,向世界展示了一场鲜活的跨文化交流,玩梗和整活,丝毫不妨碍尊重与善意的释放。
这样的片刻,让人重新记起那种朴素的渴望:我们都想和他人建立联系,哪怕只是一次会心一笑。
这样的瞬间,也足以轻轻击碎很多沉重的政治话术。
它们不会立刻改变什么,但会在心里留下一个越来越宽敞的角落。等下一次情绪被搅动时,或许人们就能多出一点理解的意愿,一个不急着扣帽子的动作。
现实的重量总是令人疲惫,那么这一刻,不如就跟着大张伟,一起哼上一句:
“你是内内个内内,内个内个内内,内内个内内,内个内个内内,阳光彩虹小白马,滴滴哒滴滴哒……”
作者 | 贺一
编辑 | 阿树
值班主编 | 张来
排版 | 阿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