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上花海外衣的明城墙遗址还镌刻着这些历史印记

北京明城墙遗址下的梅花在春色中苏醒,擎满枝头,织就绯色云霞。微风吹过,与青砖灰瓦的古朴城墙相映成趣。

这段1.5公里长、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明城墙,是现在北京仅存的最大规模、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城墙。当游客络绎不绝踏青而来,驻足于斑驳的城砖前,人们触摸的不仅是沧桑的城墙,更是一段凝结着中国都城营建智慧、地理变迁与文明传承的立体史诗。

北京城址的选定,暗合《考工记》“天下之中”的营国理念。其北倚燕山山脉构成天然屏障,南控华北平原通达九省,永定河冲积扇提供的稳定水源与肥沃土壤,早在战国时期便孕育出蓟城文明。元代刘秉忠规划大都时,巧妙利用高梁河水系构建宫苑水系,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布局成为明代城墙营建的原始基因。

明成祖朱棣迁都后,以元大都为基础展开都城改造工程。元大都时期的北京城还都是土城墙,不很坚固。《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四年(1406年)起征调23万工匠,采用“夯土包砖”技术重建城墙,北京城开始大规模包砌城砖。这一工程实施的背景是因为当时火器已经得到发展,杀伤力破坏力很大,需要为城墙包砖以抵挡炮火的攻击,提高城墙的军事防御能力。

1436年,开始建设明城墙上的防御建筑,包括城楼、箭楼、角楼,可以说,明城墙的建造堪称冷兵器时代防御工事的集大成之作。据《明会典》记载,明城墙基宽24米,通高12至14米,外壁以城砖砌筑,内填三合土夯实。而且,突出的“马面”设计形成交叉火力网,印证着城墙兼具军事御敌的重要功能。“马面”也称墩台,是城墙建筑的一部分。崇文门至角楼一线的城墙有墩台12座,城垣外壁每隔大约80米就建有一座,是为增强防御能力,以消灭进入城墙死角内的敌人。墩台平面基本呈正方形,边长大致与城墙厚度相等,少数较大的墩台长度可达30多米,坐落在明城墙东北处的墩台长39米,可谓京城之最。

明城墙东南角楼雄壮、古朴,其功能亦是军事防守与巡视眺望。这座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此后有过多次修复。角楼上面的箭窗,上下一共四排,东面和南面每排各有14个,西面和北面每排各有4个,整个角楼一共有144个箭窗。而且,外小内大的箭窗,利于守卫士兵由内向外射箭,非常便于防守。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城墙与大运河关系密切:东南角楼城墙脚下东北侧河道,是通惠河北终端漕运码头。历史上,大运河曾为南北经济贸易的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如今站在角楼下,遥想昔日的漕运码头,帆影幢幢,商贾云集,有穿越之感。

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角楼被炮击严重损毁,直到民国才被逐渐修复。1915年,为建京师环城铁路,北京城东南角楼西侧的城墙被打通,并按中国传统的拱券式门洞修建了火车券洞,另外还拆除了靠近券洞的一座墩台。1958年,修建北京火车站时,角楼及北京站南侧1.5公里城墙因周总理指示得以保留。1980年,成立北京城东南角角楼文物保管所,角楼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单位,北京市文物局对角楼进行落架大修。1990年,对社会开放。2002年,政府拆迁腾退周边违章建筑,对1.5公里城墙进行整体修缮,建成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并正式向游人开放。

由这段明城墙守护的都城记忆,我们可以感受到北京城墙遗址的特殊价值:首先是都城规制唯一性,体现在现存的墩台、水闸、护城河构成完整的都城防御体系样本;其次从墙体剖面完整展示了14-17世纪中国夯筑技术的演进,独具建筑工艺代表性;第三是空间记忆连续性,城墙走向与现存中轴线建筑群形成完整的空间坐标系。

当春风拂过城砖缝隙间绽放的梅花,这座历经六百年风雨的城墙遗址,正以沧桑之躯诉说着文明传承的坚韧。细观每块城砖,都是解码中国古代都城营建智慧的密匙,每处垣迹,都凝集着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历史瞬间。

文并摄/本报记者李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